第 291 章 阴铁市的躁动
第 291 章 阴铁市的躁动 (第2/2页)武建国闻言,嘴角扯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一边整理着西装扣子,一边回应:“是啊,年轻人有理想,有原则是好事。
脚踏实地,不跑不送,精神可嘉。不过嘛……”他话锋微妙一转,“这有时候啊,机会就像兔子,蹦到你面前也就一刹那,该伸手的时候,也不能太清高嘛。”
他心里想的却是,李毅飞不参与最好,他那份力挽狂澜的防疫功劳实在太硬,光环太盛,他要是也下场来争,其他人恐怕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他主动“放弃”,岂不是给其他人留出了宝贵的空间和机会?
王海峰在一旁默默听着,没有搭话,只是扶了扶眼镜,眼神在镜片后闪烁了一下,显然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们都觉得,李毅飞或许是年轻气盛,笃信能力至上;
或许是过于爱惜羽毛,不愿沾染这些“俗务”。
总之,他的“缺席”,让这场原本因为他的存在而显得希望渺茫的竞争,似乎又重新变得有了一丝悬念和可能。
这种心态,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他们更加卖力地四处活动。
马国民甚至通过七拐八弯的关系,弄到了一个据说是“领导秘书”的备用手机号,虽然每次打过去都处于无法接通或关机状态,但他依然锲而不舍地尝试。
武建国则更加大方地许下承诺,只要哪位老板能帮忙牵上线,后续的项目合作“一切都好说”。
然而,在这片看似热烈的“寻访”热潮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却如同隐藏在华丽锦袍下的虱子,偶尔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
比如,那位“领导”或其“身边人”的联系方式似乎总在变来变去,难以固定;
那些拍着胸脯保证能安排见面的中间人,往往在具体时间地点上语焉不详,或者承诺的“安排见面”总因为领导“临时有要事”、“行程有变”等种种听起来合情合理的借口而推迟、取消。
再比如,偶尔传来的一些关于“领导”喜好和关注重点的所谓“内部消息”,仔细推敲起来,似乎过于投其所好,甚至有些刻意迎合打听者自身优势的嫌疑,显得不那么真实。
这天晚上,李毅飞在办公室加班,审阅基层治理案例的材料。
秘书给他换了一杯新茶,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说道:“书记,今天综合科的小王无意中听到姚书记的秘书在走廊打电话,语气挺客气,好像是在确认什么行程,提到了‘明天下午……湖边茶舍’什么的,而且……好像最近姚书记办公室的座机,拨打一些陌生区号的号码也比平时多了些。”
李毅飞批阅文件的手微微一顿,蘸水笔的笔尖在纸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墨点。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了陈晓一眼,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做好自己的事,这些没根据的闲话,不要听,更不要传。”
陈晓心里一凛,连忙点头称是,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只有空调发出轻微的送风声。
李毅飞放下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眼睛,揉了揉眉心。
姚达天书记,连他这个一把手,也被惊动了,按理说,姚书记作为阴铁市的掌舵人,位置相对稳固,不太应该为这种事情如此上心,甚至显得有些急切……除非,对方抛出的诱饵足够诱人。
或者接触的层级和表现出来的背景,显得足够真实可靠,以至于让姚书记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李毅飞回想起这段时间观察到的种种异常,那些看似热闹、线索纷呈实则经不起推敲的信息,一个模糊却越来越清晰的预感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这潭水,恐怕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深,也要浑得多。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机遇争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东西。
李毅飞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无论外面如何风传,如何暗流涌动,他始终坚信一点: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才是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真相大白之前,任何的轻举妄动,不仅可能徒劳无功,更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甚至跌入陷阱。
重新坐直身体,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拨通了市委政研室主任张涛的号码,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和清晰:“老张,还没休息吧?
关于那个基层治理的案例总结,我下午又看了看,觉得在‘平战结合’机制转换的实际效果和数据支撑方面,还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特别是具体转换的节点、效率提升的量化指标,这些最能说明问题。
明天上午九点,我们再开个小型研讨会,你把具体负责撰写的那几个笔杆子都叫上,我们好好抠一抠细节,务必拿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样板来。”
李毅飞选择用更加专注、更加深入的工作,来应对外界的纷扰和诱惑。
然而,在他沉稳从容的外表下,一丝警觉的弦已经悄然绷紧。
李毅飞隐隐感觉到,一张无形的网似乎正在悄然收紧,而目标,恐怕不仅仅是那些上蹿下跳、心思活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