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1 章 意见分歧
第 311 章 意见分歧 (第1/2页)书记碰头会上那场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赵国强意识到,在常规的政务层面,他已经很难找到李毅飞的破绽。
这个年轻的市长做事滴水不漏,既有超前的思路,又有扎实的落地方案,更懂得利用规则和舆论来保护自己。
但他赵国强深耕阴铁多年,绝不会轻易放弃主导权,他决定从自己更具优势的领域——干部人事和意识形态——入手,进行新一轮的博弈。
几天后,市委组织部关于抽调干部充实招商一线的方案,终于有了回音,但版本却与李毅飞最初提交的有了不小出入。
名单中几位李毅飞看重、能力突出、敢于创新的年轻干部被替换成了几位资历较老、但观念相对保守的干部。
组织部长委婉地向李毅飞解释:“赵书记强调,招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把握方向,稳扎稳打。”
与此同时,市委宣传部主导的市内主要媒体,对“招商引资百日攻坚”和“企业家接待日”的宣传调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报道中更多强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而具体举措和成效的笔墨有所减少,偶尔还会出现一些探讨“招商引资中如何防范风险”、“避免急于求成”的评论员文章,虽未点名,但指向性颇为明显。
这些动作,意在潜移默化地削弱李毅飞的影响力,暗示他的做法可能“冒进”、“不够稳妥”。
李毅飞洞若观火,这是赵国强在利用组织程序和宣传工具,对他进行“软约束”和“冷处理”。
如果他此时跳出来争执,就是不顾大局,搞班子不团结。
“阳谋,必须以更大的阳谋来应对。”李毅飞在办公室里踱步,脑中飞速运转。
他首先在市政府党组会议上,坦然接受了组织部调整后的抽调名单。
“市委从全局考虑,派经验丰富的同志加强招商力量,这是好事。”李毅飞话锋一转,“但是,招商工作是实战,光有经验不够,更需要闯劲和专业知识。
我建议,我们市政府内部,成立一个‘招商引资青年突击队’,不占编制,利用业余时间,专门研究产业动态,对接创新型企业,作为正规军的有益补充。
愿意参加的年轻同志,我亲自带队指导,取得的业绩,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上优先考虑!”
这一招,既尊重了市委的组织安排,又巧妙地在体制外开辟了一块由自己直接掌控的“试验田”和人才蓄水池。
消息一出,市政府内部许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士气高涨。
对于宣传上的微妙变化,李毅飞选择“借船出海”。
他让市招商局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招商推介材料和成功案例故事,通过省级媒体、行业网站以及新兴的财经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同时,李毅飞主动邀请几家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记者团来阴铁深度采访,不仅看签约的企业,更看阴铁正在改善的营商环境、干部精神面貌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很快,《阴铁市转型:资源枯竭城市的突围样本》、《一位30岁市长和他的产业招商图》等深度报道在圈内流传开来。
这些报道客观翔实,重点突出了李毅飞的施政理念和初步成效,反而在更高层面和更广范围赢得了关注和赞誉。
省发改委的一位领导甚至在私下场合对伊春济省长说:“春济省长,咱们阴铁市那个李毅飞,是块好料子,思路活,办法多,搞得风风火火又有章法。”
这种来自上级和外界的肯定,让赵国强试图通过本地媒体“降温”的意图基本落空。
然而,真正的决战,发生在关于阴铁市下一阶段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的市委常委会上。
赵国强抛出了他精心准备的方案:集中全市财力,上马“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包括新建一座大型文化广场、扩建市委市政府接待中心、以及对主要干道进行高标准亮化美化。
赵国强的理由冠冕堂皇:“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展示阴铁新形象。”
这个方案,说白了就是搞“面子工程”,投资巨大,但对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的直接作用有限,却能快速凸显他作为市委书记的“政绩”。
李毅飞知道绝对不能让他这个方案通过,否则刚刚汇聚起来的发展势头和宝贵资金,就会被引向歧途。
李毅飞缓缓地拿出了自己主导制定的另一份方案——《关于系统提升阴铁市产业承载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