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下乡
第3章 下乡 (第1/2页)闻慧要去的地方叫“红旗公社石头沟大队”,是整个知青办统计册上条件最艰苦、路途最偏远、最没人愿意主动报名去的地方。
报名时,接待她的知青办干部看着她单薄的身体,还苦口婆心劝了又劝。
但闻慧眼神坚决:“同志,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考验我!”
这份决心和觉悟,让干部无法反驳,甚至添了几分敬意。
于是,闻慧的“事迹”也从居委会传到了知青办——
家被“搬空”后主动要求去最艰苦地方发光发热的“孤女”,这觉悟,简直是模范典型啊!
再对比得知闻家财产全部没了,一下子失落无比、改变了态度的王浩任。
高下立见。
几天后,西风凛冽。
哐当…哐当……
裹着油布、糊着牛粪饼子的老旧绿皮火车,像一头不堪重负的老牛,在荒凉贫瘠的北方大地上缓慢爬行。
车厢里拥挤不堪,弥漫着汗味、旱烟味和各种食物混杂的气息。
穿着各|色|棉衣的知青们挤在狭小的座位上,脸上写满了对新环境的憧憬、迷茫以及对家的不舍。
闻慧独自一人缩在一个靠窗的角落位置。
她穿着灰扑扑的土布棉袄棉裤,头上戴着厚厚的旧军帽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沉静如水的眼眸和一小片异常苍白的脸颊。
此刻,窗外的景|色|愈发荒凉。
一望无际的枯草荒原,光秃秃的树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零星点缀。
火车停靠的站点越来越少。
“石头沟,石头沟大队到了,去石头沟大队的下车!”列车员扯着粗犷的嗓门喊了起来。
车厢里一阵|骚|动。
几个同样去石头沟的知青站了起来,纷纷伸手去拿自己的行李。
闻慧紧了紧帽檐,同样拎起自己那个瘪瘪的、看起来只装着点换洗衣服的破旧藤箱,随着人流挪向车门。
实际上,她的东西大部分都保存在空间,财不露白的道理吃过亏的闻慧比谁都懂得。
一股猛烈的、混杂着尘土和冰冻气息的寒风,瞬间扑面而来,冻得人骨头缝发酸。
站台简陋得只有两根柱子撑着一个破顶棚,几盏昏暗的马灯在寒风中摇曳。
站台上除了他们几个知青,还有一个穿着脏兮兮老棉袄、抄着手缩着脖子跺脚的老头。
远处是望不到边的荒地和几座如同趴伏巨兽般沉默的大山黑影。
“是…是石头沟大队接人的吗?”一个知青小伙大声问。
老头吸溜着鼻子,含糊不清地应了一声:“呃,跟我走吧,车在……在外头。”
声音里透着一种长期缺营养的嘶哑。
所谓的“车”,是一辆用牛拉着的、几乎快要散架的破旧木板车。
众人面面相觑,却也只能把自己的行李扔上车,人也勉强爬了上去。
木板车一路颠簸摇晃,在坑坑洼洼、布满冻土的土路上吱呀作响。
寒风如刀,所有人都把头深深埋进衣领里,苦不堪言。
闻慧也在身后几人的窃窃私语中知道了,最开始出声的那个男知青叫做张拓。
是从首都来的,难怪,一身狼狈也遮掩不了他眼里的傲气。
“大叔,咱们石头沟大队到城里大概有多远啊?”说话的同时,闻慧凑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