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准备
第28章 准备 (第1/2页)自松泉书院那场荷风文会后,王明远案头便多了一本越来越厚的册子,封皮是他特地题字的《明远诗集词汇大注》。
那天后,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猎物”。
院角的月季开了几朵?“红芳”、“凝露”、“倚东风”——唰唰记下来!
檐下麻雀啄食掉落的谷粒?“灰羽”、“雀跃”、“争啄啄”——赶紧入册!
就连娘亲赵氏端着淘米水哗啦一声泼进墙角沟渠,那荡漾的水纹也被他记录下来,争取一个都不要放过。
“明远啊……”赵夫子踱步过来,正好看见他弟子蹲在墙角,捏着一块形状古怪的石头,嘴里还念念有词“嶙峋”、“盘固”、“卧虎”。。。
赵夫子无奈地摇摇头,“你这般搜刮地皮,连块顽石都不放过,真是……”
他想说这未免走偏了路,诗心天成,强求不得。
可看着王明远那如获至宝、认真记下“卧虎”二字的样子,责备的话又咽了回去。
算了,人无完人。
这弟子,论勤奋,远超同辈;论聪颖,通晓四书义理,甚至有些见解让自己这个老夫子都豁然开朗;论书道,那字写出来,骨力开张,隐隐已有大家风范,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连自己都自愧弗如。
唯独这写诗的“灵气”,真像是被老天爷打了个折扣。
好歹也只有这一项短板,反倒让赵夫子心里奇异地踏实了些。
若这弟子真是样样拔尖完美无缺,他怕是自己这点微末道行,早就教无可教。
事实上,这半年来,赵夫子清晰地感觉到,他能教给王明远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
每日所做的,不过是叮嘱他反复诵读、默写,查漏补缺,按部就班地巩固着县试所需的庞大知识体系。
他已然成为一个合格的监督者和偶尔的答疑者,而非传授者。
王明远没注意到夫子的复杂心绪,他正为词汇库又收获几个词而暗自得意。
——————
家里的氛围,也随着县试日期一天天到来,慢慢喧腾起来。
灶房门口,母亲赵氏正被二儿子王明志和二儿媳钱彩凤围在中间。
“娘,我看就这么定了!我送三弟去县城!县里我熟门熟路,彩凤以前跟着我丈人去过不少趟,比我还熟呢!她一块去正好!”
王明志(王二牛)搓着手,嗓门洪亮,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钱彩凤立刻挺直腰板,那架势颇有点沙场点兵的豪迈,声音脆亮:
“可不是嘛娘!县城那条街哪个口子卖啥,我闭着眼都能摸过去!让明志一个人去,路上笨手笨脚的,指不定还要三弟照顾他!我和他一块去,保管把三弟伺候得妥妥当当,一根汗毛都少不了!”
她边说还边激动地抬手想拍胸脯保证。
“哎呦我的老天爷!”赵氏吓得一个箭步上前,死死按住她抬起的胳膊,脸都白了,
“你给我轻点!这肚子里还揣着一个呢!这么大力气拍自个儿!还有你王二牛!”
她扭头就瞪向二儿子,
“你媳妇怀着身子呢!你不想着在家好好陪着她照顾着,这大热天往县城跑?那一路颠簸,万一有个闪失……”
话到一半,她意识到不对,连忙使劲“呸呸呸”连吐了三声,
“晦气话呸走!呸走!听娘的,彩凤好生在家养着,二牛你在家陪着,一步不许离远!别跟我生三郎那会儿似的,孩子爹出事,都没人搭把手,害得三郎生下来像只小猫崽,活下来都不易……”
提起陈年旧事,赵氏眼圈都有些泛红。
王二牛和钱彩凤一看娘亲真急了,还触及了当年的伤心事,气势立刻矮了半截。
王二牛挠挠头,看了看媳妇已经明显隆起的小腹,最终蔫头耷脑地应了声:“娘说的是……那我和彩凤就在家。”
“娘,”一直沉默的大哥王明心(王大牛)开了口,声音沉稳厚实,“我送三弟去吧。这两年狗娃也大了,家里地头和镇上卤肉摊的活计都能搭把手,而且摊子那边有翠花盯着,也出不了岔子。我去县城也方便照应。”
赵氏抬头看着大儿子。他这些年是家里的顶梁柱,性子最是稳重,人也心细。
家里几次添置东西、修缮房子、计算银钱,都是他一手操持,从来没出过错。
比起咋咋呼呼的老二,确实更让人放心。
她点点头:“行,老大你去。路上小心,照看好你三弟,也顾好自己。该花钱的地方别省,别委屈了。”
“诶,晓得了娘。”王大牛憨厚地应下。
“娘!娘!看我给三哥绣的荷包!专为赶考绣的!”
门口挤进来一个高大壮实的身影,像堵墙似的,正是小妹王玉珠(王虎妞)。
家里这几年日子好了,油水足了,她也跟着又往上蹿了一大截,虽然肤色比以前白了点,但那结实的身板和圆乎乎的脸盘,依旧充满王家的“力量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