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沪上大撤退
第148章 沪上大撤退 (第2/2页)“方旅长。”两人几乎是同时开口,语气中带着由衷的敬意。
“孙支队长,王师长。大恩不言谢,今日援手之情,方默和独立21旅全体官兵,铭记于心。”
方默停下脚步,郑重地向二人敬了一个军礼。
“方旅长太客气了。”孙抚民连忙还礼,“沪上苦战,挽狂澜于既倒,全国军民谁不感佩?今日能在此接应英雄凯旋,是我等的荣幸。”
王师长也感慨道:“是啊,若不是方旅长之前在沪上北站死战断后,我87师恐怕早就打光了。这份情,我一直记着呢。”
简单的寒暄后,方默立刻切入正题:
“此地不宜久留,鬼子很快就会反应过来,组织兵力反扑。请二位立刻率部退回南岸,我部将负责断后掩护,随后尽快渡河。”
孙抚民和王师长也知道情况紧急,不再客套,立刻指挥部队开始后撤。
方默则命令工兵营,利用随车携带的制式浮桥器材,在苏州河上快速架设起一座坚固的浮桥。
部队井然有序地开始渡河。
等到鬼子第101师团和第13师团的增援主力气喘吁吁地赶到河边时,已经是中午时分。
留给他们的,只有空荡荡的北岸阵地,和河面上正在被工兵爆破拆除的浮桥残骸。
鬼子师团长们只能望河兴叹,徒呼奈何。
-----
方默和独立21旅顺利渡河后,在南岸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进行短暂休整,收拢伤员和掉队的士兵。
然而,大战的阴云并未散去。
11月12日,局势急转直下。
随着鬼子第10军在金山卫登陆后不断向北推进,沪上南翼彻底洞开。
北线鬼子主力也持续施加压力,沪上周围的数十万大夏军队,已经隐隐呈现出被南北夹击、大包围的态势。
直到此时,九国公约会议的结果传来,列强调停彻底无望。
金陵的最高统帅部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下达了全军总撤退的命令,要求所有部队撤往预先构筑的吴福线、锡澄线国防工事进行持久防御。
然而,这道命令来得太晚,而且指挥系统早已混乱。
命令刚一下达,最南翼、处境也最危险的第8集团军,为了保存实力,竟然未与任何友军协商,直接擅自跑路,丢下侧翼的第9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
第8集团军这一跑,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瞬间将原本计划中的有序撤退,演变成了一场灾难性的大溃退。
许多部队一觉醒来,发现隔壁的友军已经不见踪影,立刻惊慌失措,也跟着丢弃阵地逃跑。
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
即使上级指挥官勉强制定了交替掩护的撤退计划,电话打到各军、师指挥部,也常常是无人接听,或者得到了“保证完成任务”的回复后,却发现下面早已乱成一锅粥。
军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旅长,旅长找不到团长,甚至团长都找不到自己手下的营连长。
命令无法传达,部队失去控制,数十万大军如同没头的苍蝇,混乱地向西溃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方默所部休整的区域周围,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