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方默:速胜论、决战论要不得(10.6加更一)
第243章 方默:速胜论、决战论要不得(10.6加更一) (第1/2页)浦口站附近,一间被临时征用作为指挥部的瓦房里,倒是比外面暖和不少。
屋子中央摆着个炭盆,里面烧着从附近搜罗来的木柴,发出噼啪的轻响,驱散着寒意。
方默、宋荫国、王又平、孙抚民、邱青钱等几位将领,正围着一张破旧的八仙桌坐着。
桌上散落着不少花生壳,几人一边随手抓着花生掰开,将红彤彤的果仁丢进嘴里,一边捧着搪瓷茶缸,时不时喝上两口温热的茶水。
气氛看似轻松,但众人眉宇间都带着挥之不去的凝重。
各支部队接下来就要分道扬镳,奔赴不同的战场。
方默的69军被第五战区点名要走了,即将最先登车出发。
“接下来这仗,该怎么打?”邱青钱捏着颗花生,没急着吃,沉声开口道,“金陵这一仗,咱们算是把鬼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了些。
依我看,还是要寻求决战,集中兵力,再打几个像样的大会战,把鬼子彻底打疼,逼他们退兵。”
他这话,代表了不少军中将领此刻的想法。
金陵守了这么久,给了大家一种错觉——鬼子并非不可战胜。
王又平点了点头,接口道:
“邱兄说的在理。鬼子劳师远征,补给线长,只要咱们抓住机会,未必不能先把鬼子拖到师老兵疲,再取得胜利。
我听说,华北那边很多地方军部队已经做了汉奸,成立了伪军,要是咱们不能迅速决胜,我怕江南一带……”
孙抚民较为谨慎,用茶缸暖着手,缓缓道:
“寻求决战是必要的,但鬼子的战力,诸位也见识了。其火力、兵员素质,尤其是步炮、步坦协同,远在我军之上。贸然寻求决战,恐非上策。”
宋荫国没说话,只是看向一直沉默着剥花生的方默:“方老弟,你怎么看?你鬼点子多,说说。”
方默将一颗花生米丢进嘴里,慢慢咀嚼着,面上不动声色。
他心里却是不以为然。
决战?速胜?哪有那么容易。
鬼子如今才刚刚进入状态。
从三七年算起,到二战结束,原时空中他们最终累计动员起超过千万的军队。
在原时空的抗战八年中,光是投入到大夏这边的,累计就有四百万之巨。
如果是大海对岸的白鹰,或者毛熊那样的工业国,那自然可以追求速胜。
别看鬼子在开战前只有60万常备军,但是此时光在大夏,鬼子就已经投入了超过30个师团近100万兵力。
而这都得益于鬼子优秀的兵役制度。
鬼子在维新后就建立了普遍兵役义务制度,规定17岁至40岁的男性国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
服过兵役的退伍人员和适龄男性青年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预备兵、后备兵以及两级补充兵。
所以鬼子才能在开战后直接在大夏投入近百万兵力,此时唯一限制他们的就是后勤。
他们的重兵集团,只能围绕着港口和铁路线活动。
兵员方面,自己虽然在金陵打掉了他们几万老兵,但鬼子的人力池还很充足。
那些退役回乡的“在乡军人”,稍微训练一下,拉上来就能充当中坚骨干。
他们的常备师团、特设师团,架子都在,补充起来快得很。
工业更是没法比。
鬼子损失的飞机、大炮、坦克,国内的工厂可以源源不断地造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