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 向日葵花田的信号
第 33 章 向日葵花田的信号 (第1/2页)清晨的阳光透过向日葵花田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金色的花盘随着太阳缓缓转动,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周雨桐蹲在临时储存点旁,看着稳定器的蓝光笼罩着六只储存罐,青铜音叉插在稳定器顶部的凹槽里,还在微微震动,维持着380Hz的稳定频率。她伸手靠近蓝光边缘,指尖能感觉到一丝暖意,这是频率共振产生的热量——和她之前在医院用音叉辅助治疗患者时的感觉一样。
马超正在用检测仪记录孢子活性,屏幕上的数值稳定在0.3mg/m³,绿色的进度条让众人暂时松了口气。他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快速记下数据:“7月12日,晨6时30分,向日葵花田储存点,孢子活性0.3mg/m³,稳定器频率380Hz,环境温度22℃,湿度65%。”写完后,他抬头指了指东侧的公路,公路上隐约能看到车辙的痕迹,“康泰的车队昨天傍晚在那边来回巡逻了三次,还动用了无人机侦察。幸好我们在花田周围布置了信号***,才没被发现。但***的电量只能再撑10小时,我们得尽快想办法把储存罐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不然等电量耗尽,康泰的探测器肯定能定位到这里。”
上官宇打开平板,调出新海市及周边的地图。屏幕上用红色标记着康泰的布控点,蓝色则是他们的可行路线。他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放大临溪镇的区域:“离这里最近的安全点是临溪镇的老粮库,那里是十年前的人防工程,有地下仓库,远离金属设备,还能屏蔽所有信号,适合长期存放储存罐。”他停顿了一下,指着地图上一条蜿蜒的虚线,“但老粮库在临溪镇中心,康泰的人肯定在那边布了暗哨。我们不能走主干道,得绕路过去,走废弃的灌溉渠——这条渠连接着花田和老粮库,渠岸两边有茂密的芦苇丛,能隐蔽行踪。”
孙蕊凑过来看地图,手指在灌溉渠的路线上轻轻点了点:“这条渠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那时候我跟着爷爷去湿地护鸟,经常在渠边观察候鸟。”她回忆着童年的场景,嘴角露出一丝浅笑,“渠岸的芦苇丛有一人多高,夏天的时候特别密,就算有人从旁边经过,也很难发现里面藏着人。而且渠中间有几个弯道,还能通往湿地的旧观测站,要是遇到康泰的人,我们可以躲进观测站的地下掩体——那是我爷爷当年挖的,用来躲避台风,很隐蔽。”
她从背包里掏出一张手绘的灌溉渠路线图,纸张已经有些泛黄,边缘还粘着泥土的痕迹。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几个“隐蔽点”,每个点旁边都画着简单的符号:三角形代表山洞,圆形代表掩体。“这些是我以前护鸟时发现的山洞,能暂时躲避追踪。”她指着其中一个离灌溉渠不远的三角形标记,“这个山洞有两个出口,一个通渠岸,一个通老粮库后面的小巷,很方便转移。”
上官宇突然指着平板屏幕上的信号波动,眉头皱了起来:“康泰的信号追踪器又在扫描了!”屏幕上的绿色波纹突然变得杂乱,还出现了红色的峰值。“这次的频率是2.4GHz,比之前高了不少,应该是换了新的设备。”
他快速操作平板,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屏幕上跳出一行行代码,“我把花田的信号伪装成‘湿地生态监测站’的正常信号,能暂时骗过他们。陈默,你帮我盯着东侧的无人机动向,发现异常立刻提醒我。”
陈默点头,握紧撬棍走到花田边缘,目光紧盯着远处的天空:“放心,我对这一带的地形熟,无人机要是靠近,我能提前三分钟发现。”
就在这时,柳清月的青铜音叉突然发出急促的“嗡鸣”,叉身的蓝光变得刺眼,连她放在旁边的古琴谱都被震得微微翻动。“有金属设备靠近!”她赶紧调整音叉频率,将频率降低到200Hz,稳定器的蓝光也随之增强,形成一个更厚的屏障,“是康泰的金属探测器!它们的探测范围在一公里左右,现在离这里不到一公里了,而且还在靠近!”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动作迅速却不慌乱。孙蕊和陈默负责拆卸信号***,将设备小心地装进行李箱——这些***是他们从康泰手里缴获的,还能继续使用,不能留下。周雨桐和柳清月则小心翼翼地将储存罐搬上木质推车,推车的轮子上裹着棉布,避免移动时发出声音。马超则推着稳定器跟在后面,时不时回头观察花田入口的方向,确保没有康泰的人提前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