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工学学堂
第四十六章 工学学堂 (第2/2页)开学第一日,稀稀拉拉只来了二十几个少年,大多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茫然。
云芷亲自出席了简陋的开蒙仪式。她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平静地告诉这些孩子:
“于此地所学,无法让你们科举高中,光宗耀祖。”
“但可让你们未来能看懂契约,不被欺瞒;能算清工钱,不吃亏;能有一技之长,在这乱世安身立命,甚至…成为管理者,而非永远被管理者。”
“知识,是一种力量。而我将赋予你们最初的力量。”
话语朴实,却直指生存核心。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那句“安身立命”、“成为管理者”却悄然种入了心田。
学堂的教学艰苦而高效。没有风花雪月,只有枯燥的识字、演算、背诵律条、练习画图。云芷甚至亲自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常用千字文》和《实用算数口诀》,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她偶尔会来学堂巡视,不看学生是否摇头晃脑,只看作业的正确率和学习进度曲线。她对那位老童生说:“无需培养诗人,只需培养能用的钉子。”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几个月后,第一批学员结业考核。
其中数算优异者,被补充进了民政司和匠作营,处理账目、管理物料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超旧吏。
识字达标、律法考核优良者,被墨尘要去,充实基层监察和军法官队伍。
绘图识图能力强者,则被派往匠作营辅助设计,或加入地图测绘队伍。
他们的出现,如同新鲜血液,让整个体系的运转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看到这些原本可能埋没于田垄或战乱的少年,因为短短半年的培训而改变了命运,并能立刻反哺体系,那些曾经的质疑声渐渐消失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愿意将孩子送来学堂,甚至一些年轻的士兵也开始在操练之余,主动找教习学习识字算数。
一座小小的“工学学堂”,如同在知识的荒漠中,播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火种。
它微弱,却坚韧。
它不教授空泛的道德文章,只传授生存与发展的实用技能。
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注重实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苏源看着学堂中那些埋头学习的年轻面孔,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他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墨尘则更加笃定地追随云芷的步伐。他明白,这所学堂产出的,将是未来支撑起整个秩序体系的骨架。其意义,远比训练出一支精兵更加深远。
云芷则默默更新着她的人才数据库,开始规划下一步:是否需要开设更专业的进阶班?如何选拔更有潜力的师资?
教育投入,是回报周期最长,却也最彻底的改革。
她愿意为此投入资源。
因为,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