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激励
227:激励 (第2/2页)电视屏幕上,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熟悉的明星脸,画面一开始就是1949年秋天,北平城那种百废待兴却又暗流涌动的独特氛围。
黑白的史料镜头与精心搭景还原的彩色画面交织,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
镜头聚焦在一个叫林恒的工程师身上,他戴着眼镜,穿着不合时宜的旧长衫,性格执拗,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的严谨。
当他接到为开国大典设计制作自动升旗装置的任务时,那种既感责任重大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压力,透过屏幕传递出来。
寻找适合的金属材料阻断球、解决广场供电不稳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服并团结一群背景各异的工匠……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接踵而至。
影片的节奏并不快,但叙事沉稳,细节扎实,将宏大历史事件背后,那些微小个体所付出的艰辛、智慧与赤诚,刻画得丝丝入扣。
范小胖看着看着,忘记了疲惫,也忘记了床头上那堆令人头疼的复习资料。
她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学导演的,但作为演员,她能感受到这部片子的“讲究”。
画面的质感、光影的运用、演员表演的克制与内敛,都透着一股不同于一般电视电影的“电影感”。
尤其是几个关键场景,比如林恒在深夜的工棚里,对着图纸和简陋材料苦思冥想,额头上渗出的细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比如那群临时聚集起来的工匠,为了调试一个部件争得面红耳赤,却又在成功后露出憨厚而满足的笑容……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力量。
“原来主旋律还能这么拍……”范小胖心里暗暗惊叹。
没有空喊口号,没有刻意煽情,就是用真实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去打动人。
当影片进行到高潮部分,开国大典前夜,升旗装置突发故障,林恒和同伴们在最后关头争分夺秒地排查、抢修,紧张得让人手心冒汗。
当黎明来临,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顺利冉冉升起,镜头扫过天安门前欢腾的人群,也扫过角落里累得几乎虚脱、却眼含热泪的林恒等人时……
范小胖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坐直了身体,鼻子有些发酸。
她下意识地环顾了一下空荡荡的房间,仿佛能感受到此时此刻,在无数个类似的房间里,千千万万的观众正和她一样,被屏幕上的故事所牵动。
王盛家,张秀兰已经用手帕擦了好几次眼角,王保国则是久久沉默,然后深深吸了一口烟,吐出浓浓的烟雾,低声说了句:“这小子……拍得真好。”
魔都,朱泳德靠在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眼神复杂。他不得不承认,王盛这小子,确实有点东西。
这种主旋律片子,能拍出这样的质感和情感浓度,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吸引观众,商业和主旋律的平衡点找得非常准。
湘西小镇,聚在电视机前的人们发出阵阵赞叹,与有荣焉。
《红旗》的片尾字幕缓缓升起,雄壮而深情的背景音乐回荡在千家万户。
范小胖关掉了电视,房间里骤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夜嚣。
她坐在床边,久久没有动弹。
脑海里还回闪着《红旗》中那些无名英雄的面孔,回闪着林恒那双充满信念和执着的眼睛。
对比自己正在饰演的王小佳,一个是关乎国家尊严的历史使命,一个是关乎个人命运的人生逆袭,看似天差地别,但其内核,似乎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认输、不信命、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那股劲儿!
一股莫名的热血和清晰的目标感,冲散了她连日积累的疲惫和面对学业压力的焦躁。
她重新拿起那本《艺术概论》笔记,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王小佳能从一个垫底差生拼到重点大学,那些前辈们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让红旗飘扬,她范小胖,难道连个期末考试都搞不定吗?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她就必须对得起这份幸运,对得起王总的信任,更要对得起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再次埋首于书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