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影响
252:影响 (第1/2页)九月十日,星期五,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日子。
《中国电影报》、《京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文化娱乐版块,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一条引人瞩目的消息:
“由北影制片公司(厂)、紫禁城影业、盛影传媒出品,王盛监制,范小胖主演的青春励志电影《垫底辣妹》,自八月上旬上映以来,首轮(通常指主要票仓城市首轮重点影院)放映期(约四周)已满,据不完全统计,其首月票房成绩约为六千一百六十五万元人民币。该片已成为本年度截至目前,除进口片外,最卖座的国产商业电影……”
“6165万!”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圈内圈外都激起了层层涟漪。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印证了《垫底辣妹》的火爆。
但对于行业内的人,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的信息量则要丰富得多。
首月6165万,意味着《垫底辣妹》在盗版已然猖獗、且首轮放映主要集中在有限区域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观众基础。
这不仅仅是范小胖个人明星效应的胜利,更是王盛及其背后的盛影传媒、中影集团北影系在项目策划、制作、发行全链条上能力的又一次有力证明。
更重要的是,首轮放映结束,并不意味着《垫底辣妹》的生命周期就此终结。
在1999年的电影市场环境下,一部热门影片的盈利模式是多元且层层递进的。
首轮放映主要在核心城市的主流影院,采用票房分账模式,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按约定比例分成。
而进入二轮放映,模式则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轮放映的阵地,通常是更为广阔的二三线城市、县级市以及部分乡镇影院。
这些区域的影院,很多并不具备与发行方直接进行复杂分账谈判的能力和意愿,或者其票房收入体量相对较小,采用分账模式成本过高。
因此,二轮放映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卖拷贝”。
具体流程正如用户所分析:作为发行方的中影集团(具体由韩三坪分管的部门操作),会将制作好的电影拷贝,以一定的价格销售给各省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这些省级公司,作为连接中央发行与地方放映的关键枢纽,拥有覆盖本省各级影院网络的渠道优势。
他们从中影集团处购买(或有时是代理)拷贝,然后再将这些拷贝转卖给或租赁给辖区内的各级影院进行放映。
影院支付了拷贝费用后,后续的票房收入,大部分则归影院自己所有,或者与省级公司再进行一次简单的分成。
对于制片和发行方而言,他们在这一阶段的直接收入,主要就来自于最初将拷贝卖给省级公司的那一笔款项。
《垫底辣妹》首月高达6165万的票房和持续的社会热度,意味着它在二轮市场上将成为绝对的“硬通货”。
各省级公司会争相从中影集团手里购买拷贝,因为他们确信,下面的影院愿意为这个热门片子付钱。
这就像是一道清晰的算术题:一个拷贝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但《垫底辣妹》能带来的放映场次和潜在收益(包括吸引人流带动其他消费)却是可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