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俗
261:俗 (第2/2页)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王盛:“经营权给你们。我看得出来,你对怎么搞这个影视城,心里肯定有想法,不只是拍《闯关东》搭个景那么简单。
是像苏省锡城那边,还是有什么新花样?交给你,我放心。中影嘛,就做个‘安静’的投资人,顺便帮你挡一挡可能来自各方各面的‘地头蛇’。”
这番话,基本确定了合作的基调和权力分配。
中影拿名分和顶层庇护,沈城拿政绩和拉动的本地经济,盛影出钱出力并掌握核心的经营权与收益权。
一个典型的政企合作、国企与民企联手的模式,各取所需。
王盛知道这是韩三坪能给出的最优厚条件,也是对他极大的信任。
他不再“推辞”,坐直身体,表情认真起来:“韩叔既然这么信我,那我肯定把这事办好。
经营权我们要,相应的投入和风险我们也担起来。初步构想,这个影视城不能只为一个《闯关东》服务,那样太浪费。
要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做成一个集明关东村落、林场雪原、近代工业风貌等多时期、多题材的外景拍摄基地,同时配套完善的酒店、餐饮、后期制作中心、甚至影视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未来,不仅可以接待剧组,还能发展旅游业,打造成一个中影在东北的文化名片。”
韩三坪听得频频点头,王盛的思路显然比他预想的还要宏大和清晰。
“好!有这个格局就好!具体细节,你这几天就和沈城方面先谈起来。我明天一早就得飞回京城,集团里一堆事。我会让我的助理留下来,暂时全权代表中影,配合你考察、谈判。等我回去,立刻在集团内部推动立项,尽快把合作框架协议签下来。”
“明白,韩叔您放心。”王盛郑重点头。
两人又就一些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原则性问题交换了意见,眼看时间已晚,王盛便起身告辞。
……
接下来的几天,王盛在沈城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白天,他会在沈城方面派出的文化、规划、旅游等部门官员的陪同下,乘车前往市郊各处可能的备选地址进行考察。
秋末的东北平原,视野开阔,草木枯黄,带着一种苍凉而雄浑的美。
王盛戴着墨镜,穿着厚厚的风衣,在寒风中仔细查看地形、交通、周边环境,不时与身旁的官员和随行的盛影团队低声交换意见。
赵苯山作为本地文艺界的代表,以及王盛在东北的重要合作伙伴,几乎全程陪同。
他那一口亲切的东北话和插科打诨的本事,往往能在略显严肃的官方考察中起到活跃气氛、拉近距离的奇效。
“王总,您看这块地,平坦,离高速口也近,边上还有条小河沟,弄好了景儿不错!”赵苯山指着眼前一片空旷的土地,热情地介绍。
王盛微微颔首,对旁边的规划局副局长问道:“刘局,这片的土地性质……”
晚上,则往往是各种规格的宴请和会议。
沈城方面对这位刚刚斩获金鸡百花多项大奖、且手握巨大资源的“财神爷”不敢怠慢,接待规格很高。
推杯换盏之间,合作的意向被一次次重申,细节在酒酣耳热之际被初步探讨。
王盛保持着礼貌与克制,既不过分热情承诺,也绝不冷场,始终掌握着谈话的节奏和分寸。
韩三坪的助理作为中影的代表,恰到好处地在一旁补充着国企的立场和要求,为王盛分担了不少压力。
在紧张的公务间隙,赵苯山也会尽地主之谊,安排一些更具东北特色的“节目”。
比如去品尝地道的杀猪菜、锅包肉,去体验热闹的二人转剧场……
俗,太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