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初恋这件小事》(上)
263:《初恋这件小事》(上) (第1/2页)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星期五。
深秋的京城,天空是一种灰蒙蒙的、介于明与暗之间的颜色,干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带着一种凛冽的清醒。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这一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回归,也是一次无声的考验——在经历了数月的“国产片保护月”后,好莱坞大片,那头被短暂拦在门外的巨兽,再次踏入了这片正在复苏的土地。
《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带着卢卡斯影业积累多年的赫赫威名和全球范围内的狂热期待,登陆内地院线。
然而,与它在北美及其他地区引发的观影狂潮相比,《星战1》在此时的华夏,却多少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或者说,遭遇了现实的壁垒。
这“不服”与“壁垒”,并非源于文化隔阂——星战文化在内地尚未形成深厚的土壤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直接、更硬性的制约,来自于硬件。
《星战前传1》作为好莱坞顶级工业水准的代表,大量运用了CG特效,对影院放映设备,尤其是音响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杜比数字环绕声、DTS等在当时属于高端配置的音响系统,是体验其太空歌剧磅礴气势和光剑对决激烈声效的必需品。
然而,在1999年的中国,除了京城、魔都、羊城等极少数一线城市的顶尖影院,绝大多数放映单位,哪怕是各省会的龙头影院,其设备也远远达不到完美呈现《星战1》视听效果的标准。
许多影院甚至还在使用老式的模拟立体声设备,放映的胶片拷贝也并非最高规格。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影院经理们固然知道《星战1》的名头响亮,是吸引年轻观众和影迷的招牌,但真要大规模排映,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符合高规格放映条件的影厅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放映效果不佳,反而可能招致观众抱怨,影响影院口碑。
相比之下,同日上映的另一部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则显得“亲民”得多。
这部由盛影传媒出品,王盛监制,高媛媛、黄小明主演的青春爱情片,对放映设备几乎没有特殊要求。
普通的35mm胶片拷贝,标准的立体声,足以完美呈现其清新细腻的画面和动人心弦的歌曲。
更重要的是,它的题材贴近生活,目标观众明确——城市里广大的学生和年轻职工。
在这个进口大片暂时“曲高和寡”的空档,《初恋这件小事》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和前期成功的宣传,几乎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姿态,迅速占据了全国数以百计普通影厅的排片表。
尤其是在高校和写字楼林立的魔都,情况更是分明。
上午九点,徐家汇附近的一家影院门口显得有些冷清。
巨大的《星球大战前传1》海报上,魁刚·金、欧比旺·肯诺比和年幼的阿纳金·天行者肃然而立,背景是星际战舰,气势恢宏,却似乎与周围拎着豆浆油条、裹着呢子大衣或羽绒服匆匆而过的上班族、学生们隔着一层无形的膜。
海报旁,一张尺寸略小,但设计更为精巧清新的《初恋这件小事》海报格外醒目。
海报上,高媛媛那张经过刻意“扮丑”yet依旧难掩清丽的“小水”前期形象,与后期蜕变后自信美丽的模样形成强烈对比,旁边那句宣传语“全民暗恋,悸动上映”,像一根轻柔的羽毛,搔刮着过往年轻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一个穿着米白色短款羽绒服、围着浅灰色羊绒围巾、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独自站在海报前,仰头看着。
她叫林晓月,一个土生土长的魔都姑娘。
她就是那个在夏天于魔都观看了《垫底辣妹》,深受触动,最终决定复读重新追求梦想的女孩。
几个月的挑灯夜读,让她清秀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而就在昨天,她刚刚结束了一段短暂却投入的恋情。
对方是复读班的同学,两人都是魔都本地人,曾一起在图书馆奋战,约定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然而临近高考的压力、性格的摩擦以及年轻气盛下的口不择言,最终让这段感情仓促画上了句号,结束得并不体面。
失恋的苦涩,如同魔都冬日的湿冷,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她。
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让她在这个本该在补习班刷题的周五清晨,鬼使神差地来到了电影院。
她需要逃离这逼仄的现实,需要一点温暖的慰藉,或者,仅仅是需要一个黑暗的、可以让她尽情流泪而无人打扰的空间。
《星球大战》?那太遥远了。绝地武士、原力、星际战争……那些宏大的叙事,此刻无法安抚她内心细密如针扎的疼痛。
她需要的,是能照见自己内心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