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第2/2页)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相关经文、历代注疏、
乃至后世自然科学研究和考据成果汹涌而至,
迅速整合成最佳应答方案。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先对几位老秀才和在场众人行了一礼,
才从容开口:
“孙兄此问,确实有趣。
历代注疏,于此点多语焉不详,
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归之于‘天地之气感召’。”
他先肯定了问题的难度,
随即话锋一转:
“然,依小弟浅见,
纠结于孰因孰果,或落入窠臼。
《月令》此文,本为述天文、纪时令、明人事,
并非探讨自然机理之专论。
其文‘雷乃发声,蛰虫咸动’,
乃是并列陈述仲春二候之现象,
而非断言其因果关系。”
众人听得微微点头,觉得有理。
孙志远却皱眉:
“依苏兄之意,二者并无关联?
那为何偏偏将此二事并列?”
“非是无关联,而是其关联并非简单的孰先孰后。”
苏惟瑾淡然一笑,
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观点。
“实则,据某些散佚古籍及后世…
呃,一些博学之士考证,
‘雷乃发声’此句,或有讹误之嫌。”
“什么?讹误?”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质疑经文章句?
这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孙志远像是抓住了天大的把柄,
立刻提高声音:
“苏兄此言差矣!
《月令》乃圣贤经典,岂容随意质疑?
莫非苏兄自以为能超越先贤注疏?”
苏惟瑾却不急不躁,缓缓道:
“孙兄稍安勿躁。
小弟并非凭空臆测。
考《夏小正》、《淮南子·时则训》等更古之文献,
于仲春物候,多只记‘蛰虫咸动’,
而未强系于‘雷乃发声’。
且各地物候不同,某些地域春来早,
蛰虫动时未必闻雷。
反之,秋冬时节,偶闻雷声,
又何曾见蛰虫出动?”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陷入思考的神色,继续道:
“故而,有学者推测,
《月令》‘雷乃发声’四字,
或为后人所加,
意在强化春回大地之声势,
亦或…是版本传抄过程中,
将注释误入了正文。
其本意,或许仅是描述‘仲春之月,
阳气盛,蛰虫动’这一整体现象而已。
如此,则‘孰因孰果’之惑,便可迎刃而解矣。”
这一番论述,引经据典,逻辑清晰,
既尊重了经典,
又提出了新颖且能自圆其说的考据观点,
巧妙地化解了那个刁钻的问题,
反而显得提问者有些钻牛角尖。
场内一片寂静,
众人都在消化这闻所未闻却又合情合理的解释。
几位老秀才交头接耳,频频颔首:
“妙啊!此解另辟蹊径,
却言之成理!”
“是啊,跳出因果之辩,
从文献流变角度入手,
高,实在是高!”
“苏小友之博学深思,老夫佩服!”
孙志远站在原地,
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他本想刁难对方,
却反而给了对方一个展示渊博学识和超凡见解的舞台!
自己再次成了衬托红花的绿叶,
背景板!
他握着折扇的手指关节捏得发白,
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苏惟瑾却并未乘胜追击,
只是对着孙志远微微拱手,
语气平和:
“此乃小弟一家之言,管窥之见,
未必正确,权当与孙兄及诸位探讨,
若有谬误,还望海涵。”
这番谦逊的姿态,更是赢得众人好感。
“苏兄过谦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赞誉之声纷纷涌向苏惟瑾。
孙志远僵在原地,
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讪讪地坐了回去,再也无心恋战。
他原本精心准备的几个后续难题,
在苏惟瑾那番降维打击般的回答面前,
显得索然无味,甚至可笑。
文会接下来的时间,
几乎成了苏惟瑾个人的学术沙龙。
不时有人向他请教经义、诗赋,
他皆能应对自如,言简意赅,
切中要害,令人叹服。
夕阳西下,文会散去。
众人离去时,大多围着苏惟瑾拱手道别,
言语间充满了敬佩。
孙志远则带着几个跟班,
灰头土脸地最早溜走,连招呼都没打。
苏惟瑾走在最后,
看着孙志远仓惶离去的背影,神色淡然。
跳梁小丑,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院试在即,这些不过是开胃小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