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的青春印记:晓雨成长纪年 > 第十八章 寒假的“社会实践”

第十八章 寒假的“社会实践”

第十八章 寒假的“社会实践” (第1/2页)

第十八章寒假的“社会实践”
  
  腊月的风裹着碎霜,刮在脸上像细沙蹭过。林晓雨缩在羽绒服里,怀里抱着卷得方方正正的红宣纸,纸边还沾着点金粉——那是她前一晚熬夜写的春联,字是跟着爷爷练的柳体,横平竖直里透着点生涩,却被她用塑料封袋装得格外仔细。
  
  “晓雨,等等我!”苏晴从后面跑过来,帆布包里塞得鼓鼓囊囊,拉链都快拉不上了,“我妈早上现蒸的枣糕,还热着呢,奶奶们肯定爱吃!”她献宝似的把包凑过来,透过透明的保鲜盒,能看到枣糕上嵌着的蜜枣,红得发亮。
  
  两人站在公交站台上,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得飞快。远处的公交车缓缓驶来,车身上“关爱老人,温暖新春”的标语被霜气蒙得有点模糊。晓雨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屏幕上是昨晚查的“陪老人聊天注意事项”:别问“子女怎么不来看你”,多听少说,记得夸老人的手艺……这些字她看了好几遍,连标点都记在了心里。
  
  养老院在城郊,下车后还要走一段窄路。路边的杨树枝桠光秃秃的,枝头上挂着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晃,灯笼穗子上的霜粒落在地上,踩上去“咯吱”响。晓雨看着怀里的春联,突然有点紧张——这是她第一次做社会实践,之前只在作文里写过“关爱老人”,真要面对那些可能沉默寡言的爷爷奶奶,她怕自己连话都说不圆。
  
  “别紧张,”苏晴看出她的局促,用胳膊肘碰了碰她,“我上次跟我妈来送过衣服,爷爷奶奶都特别好,就是有时候没人说话,有点闷。”她指着前面那栋红砖墙的小楼,“你看,那就是养老院,院长说今天让我们陪张奶奶,她平时不爱出门,就喜欢在屋里坐着。”
  
  推开养老院的大门,暖融融的气息裹着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大厅里摆着台旧空调,出风口“嗡嗡”地吹着热风,墙上贴着几幅孩子画的年画,颜色鲜亮得晃眼。院长是个头发花白的阿姨,手里拿着个登记本,看见她们进来,眼睛一下子亮了:“可算来了!张奶奶在二楼203房,你们去的时候轻点儿,她早上可能没睡好。”
  
  上楼梯时,晓雨能听到各个房间里传来的声音——有收音机里的京剧声,有老人聊天的絮语声,还有护工阿姨叮嘱吃药的声音。走到203房门口,门虚掩着,能看到里面靠窗的位置坐着个老太太,背有点驼,手里捏着根毛线针,却没在织东西,只是盯着窗外的光秃秃的梧桐树发呆。
  
  “张奶奶,我们来看您啦!”苏晴轻轻推开门,声音放得软软的。张奶奶慢慢转过头,脸上的皱纹像揉皱又展平的纸,眼睛有点浑浊,却仔细地打量着她们俩。晓雨赶紧把怀里的春联递过去,塑料封袋上的金粉在阳光下闪了闪:“奶奶,这是我写的春联,快过年了,给您贴在门上。”
  
  张奶奶接过春联,指尖在红宣纸上轻轻摩挲着,没说话,只是把春联放在了手边的小桌上。桌上摆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退休快乐”的字样,边缘磕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还有一本摊开的相册,页角都卷了边,上面蒙着层薄灰。
  
  晓雨和苏晴坐在床边的椅子上,一时有点尴尬。苏晴先打开帆布包,把枣糕拿出来,递了一块给张奶奶:“奶奶,这是我妈做的枣糕,甜而不腻,您尝尝?”张奶奶接过枣糕,却没吃,只是放在了搪瓷杯旁边,手指又捏起了那根毛线针,针上还挂着半截没织完的藏青色毛衣。
  
  “奶奶,您织的毛衣真好看,是给家里人织的吗?”晓雨看着那半截毛衣,针法很整齐,领口的地方还织了朵小小的梅花。张奶奶的手指顿了顿,毛线针从指间滑下来,落在了毛衣上,她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给我孙女织的,她去年说想要件厚毛衣。”
  
  “那您孙女肯定特别开心!”苏晴笑着说,“我奶奶也给我织过毛衣,我穿了好几年呢。”张奶奶没接话,只是拿起桌上的相册,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这就是她,去年考上大学,去外地了,好久没回来了。”
  
  晓雨凑过去看,照片里的小姑娘笑得眼睛弯弯的,和张奶奶眉眼很像。相册这一页还夹着张车票,是去年秋天从本地到上海的,边角都被摸得发软。“奶奶,您想她了,怎么不跟她视频啊?”晓雨突然想起自己手机里存着和表姐视频的记录,现在老人都爱用视频聊天,说不定张奶奶只是不会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