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武大郎与七位老婆 > 第四十一章 赵家酒坊

第四十一章 赵家酒坊

第四十一章 赵家酒坊 (第1/2页)

这日晌午过后,店里客人稍稀,赵大嫂端着一壶新沏的茶来到柜台前,给金海斟上一杯,脸上却带着几分愁容,欲言又止。
  
  金海何等精明,放下算盘,关切问道:“大嫂,可是家中有什么难处?但说无妨,若能帮上忙,武大绝不推辞。”
  
  赵大嫂叹了口气,用围裙擦了擦手:“掌柜的,倒不是我家的事。是我那本家的叔叔,唉,他那酒坊,怕是真要撑不下去了。”
  
  “哦?”金海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是怎么回事?前些日子就说生意不好,怎么这么快就做不下去了?”。金海这店里平日也售卖一些酒水。由于赵大嫂的关系,就一直在卖赵家酒坊的散酒。说实在的酒质在阳谷县还是算不错的。比最大的王记酒坊生产的“阳谷板烧”要好一些。但是知名度和实力没法跟“阳谷板烧”相比。
  
  “正是。”赵大嫂又是一叹,“我那叔叔,人是个老实巴交的,一辈子就跟酒糟打交道,心眼实诚,酿的酒吧……也说不上差,就是……就是没啥出彩的。可是咱县的那‘王记酒坊’仗着规模大,人又豪横,又会使些不上台面的手段,挤压得厉害。这半年,叔叔的酒都快卖不出去了,库房里堆满了酒坛子,工钱都快发不出了。前几日婶子来我这儿抹眼泪,说叔叔没办法,打算把酒坊连同那块地,低价盘出去,好歹换点银子过日子。”
  
  金海仔细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自己正好要进军酿酒的行业,于是问道:“可知你叔叔打算多少银子出手?”
  
  赵大嫂压低了声音:“那酒坊占地不小,后面还带着几个院子,光是那些产业地皮,往常少说也值五六百两。可如今急着出手,叔叔说,能有人出三百两现银,他就卖了。”
  
  三百两!金海心头一跳。这简直是白菜价!看来这赵老板是真被逼到绝路了。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对赵大嫂正色道:“大嫂,不瞒你说,我近来正有涉足酿酒行业的想法。若你叔叔诚心转让,我倒是愿意接手。价格就按他说的三百两,若是可以,我明日便可带上银票,随你去见你叔叔详谈。”
  
  赵大嫂一听,又惊又喜:“掌柜的,您……您说的是真的?您真要接手那烂摊子?”在她看来,那酒坊就是个填不满的窟窿。
  
  金海笑道:“是不是烂摊子,得分谁来看。大嫂放心,我既然敢接,自有我的道理。若此事能成,也算帮了你叔叔一家,酒坊原有的伙计,只要愿意,我也可以留下。”
  
  赵大嫂感激涕零,连连道谢,当即表示下午就回娘家一趟,跟叔叔说定此事。
  
  翌日,金海便带着沉甸甸的三百两银票,在赵大嫂的引荐下,于赵家见到了酒坊的老板,赵老实。人如其名,五十多岁的年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脸上刻满了愁苦和风霜,一看便是常年劳作的朴实之人。
  
  他见到金海,显然也是没有想到武大会有这么大的实力全部买下他的酒坊,尤其是看到金海如今虽不算高大却精气神十足的模样,更是与记忆中那个“三寸丁”武大郎判若两人,心中惊疑。
  
  双方落座,寒暄几句后便切入正题。赵老实搓着手,唉声叹气:“武大掌柜,不瞒您说,那酒坊……唉,是我没用,守不住祖业。地方是够大,后面几个院子能当仓房,也能住人,就是这生意……王记压得太狠,咱的酒,卖不动啊。”他言语恳切,甚至带着几分愧疚,仿佛卖个破酒坊给金海是坑了对方似的。
  
  金海心中暗赞这真是个老实人,当下便取出银票,推了过去:“赵老板,价格就按您说的,三百两。这是银票,您点点。另外,酒坊里现有的存酒、工具、以及愿意留下的老师傅,我都一并接下。您看如何?”
  
  赵老实没想到金海如此爽快,看着那白花花的银票,眼圈都有些红了,哽咽道:“武大官人,您……您真是救了我一家老小了!这……这酒坊以后就是您的了!坊里还有十二个老伙计,跟了我多年,都是本分人,手艺也还行,就是……唉,求官人您能善待他们。”说着就要起身行礼。
  
  金海连忙扶住:“赵老板使不得!您放心,跟我武大做事,绝亏待不了大家。”
  
  手续办得异常顺利。地契房契交接,原有的十二个伙计,听说新东家不仅愿意留下他们,还承诺工钱照旧,以后干得好还有赏钱,个个喜出望外,纷纷表示愿意留下。
  
  金海随即跟着赵老实去了景阳冈下的酒坊实地查看。这酒坊果然如赵大嫂所说,面积颇大,临着官道,交通便利。前面是酿酒的操作间和铺面,虽然设备陈旧,但格局尚可。后面连着三个宽敞的院子,可以用来扩建厂房、堆放原料和储酒。整体虽然破败了些,但底子很好,稍加修葺,便是理想的酿酒基地。
  
  盘下酒坊的消息很快在阳谷县传开。不少人都在背后议论,说这武大郎怕是赚了几个钱就烧得慌,居然去接赵老实那个烂摊子,那“王记”能让他好过?等着看笑话的人不在少数。
  
  金海对此充耳不闻。他深知,在这个时代,酒水的利润何等丰厚,而掌握了核心技术,就等于握住了点石成金的手指。他前世身为五粮液集团的销售经理,入职第一年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而是实打实地在生产车间轮转了半年!从选粮、制曲、发酵、蒸馏、勾调、陈酿……每一个环节,他都深入了实践过。虽然现代工业化生产与宋代的手工作坊差距巨大,但核心的酿造理念、粮食配比、以及部分他能想办法实现的工艺改良,足以让他酿出碾压这个时代所有产品的绝世美酒!
  
  宋朝此时主流的酒水,多是单一粮食(主要是高粱)酿造的低度发酵酒,工艺相对简单,酒体浑浊,口感单薄,或有酸涩之味,称之为“浊酒”更为贴切。像武松过景阳冈前喝的那“三碗不过岗”,大抵也就是此类酒中劲儿稍大的,但与现代白酒的醇烈、馥郁、清澈不可同日而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