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窃贼
历史的窃贼 (第1/2页)万神殿内,预言之网被东方“变易之道”撕碎的反馈,让整个神殿笼罩在一片难以置信的死寂中。阿波罗的里拉琴弦断了一根,诺伦三女神手中的命运纺锤也出现了细微的裂痕。攻击未来的失败,带来的不仅是战术上的挫败,更是某种根基层面的动摇。
“未来…无法被束缚。”雅典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智慧的眼眸中首次映出了迷茫,“他们的时间,不是一条可以被随意裁剪的丝带,而是一片…充满无限生机与可能性的森林。我们的‘命运’权柄,在其中如同试图用尺子丈量海洋。”
赫尔墨斯紧握蛇杖,指节发白:“未来不行,那就转向过去!如果无法扼杀他们的明天,我们就去篡改他们的昨天!一个失去了真实过往的文明,就如同被斩断根系的古树,再繁茂的枝叶也终将枯萎!”
阴影深处,时光的古老神祇克洛诺斯缓缓显形,他所经之处,连光线都仿佛变得粘稠迟缓。“记忆是时间的沉淀,历史是文明的锚点。若要动摇其根本,莫过于让这锚点松动,让这沉淀浑浊。”他的声音如同岁月的尘埃,带着湮灭一切的空寂。
与此同时,谟涅摩叙涅,那位司掌记忆的泰坦女神,也悄然浮现。她的面容模糊,仿佛由无数逝去的时光碎片拼凑而成。“篡改,并非抹除,而是覆盖。用精心编织的‘可能’,去替代确凿的‘事实’。当真实变得暧昧,认同自会瓦解。”
宙斯王座上的雷霆不再轰鸣,而是发出一种低沉而危险的滋滋声,如同毒蛇潜伏。“去吧,克洛诺斯,谟涅摩叙涅。潜入他们的时间长河,做一个无声的窃贼。我要让东方人,在历史的迷雾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理事会地下指挥中心,“周天星斗推演系统”监测到的异常,变得更加诡异和难以捉摸。
“警报!检测到时空连续性出现结构性扰动!目标…目标指向历史信息层!”林璇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震惊,她面前的屏幕上,代表历史长河稳定流淌的数据流,开始出现诡异的“毛刺”和“重影”,“这不是攻击现在,而是在…修改过去的‘记录’!”
陈远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他们想干什么?难道能真的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李靖的目光凝重得如同山岳,他缓缓摇头:“改变既定事实或许极难,但他们可以污染承载事实的‘载体’——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当后人无法确知先辈的功绩与道路,文明的传承就会出现断层,精神就会无所依归。”
几乎在系统警报响起的同时,各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开始在社会文化层面浮现:
记忆的褪色:
某重点中学的历史课堂上,当资深教师王明远讲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细节时,台下有学生突然举手,疑惑地问:“老师,我昨晚看的一个科普视频说,大禹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称号,或者…那根本就是一场普通的水利工程,被后人神话了?”王老师一时语塞,他发现自己关于这个典故的一些具体细节,竟然也莫名地有些模糊起来。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在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时,有游客低声议论:“听说最近有‘新考据’显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品可能不是丝绸,而是其他东西,而且其影响力被严重高估了?”这种论调并非空穴来风,网络上开始零星出现一些看似“考据严谨”,实则篡改核心事实的“学术文章”。
符号的暧昧:
网络上,关于“龙”这一核心图腾的讨论区,混入了一些奇怪的帖子,试图将龙的形象与西方某些负面怪兽传说强行关联,并质疑其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正当性”与“唯一性”。
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科普视频下,出现了大量声称“汉字部分字符受到更古老西亚文字影响”的评论,试图模糊其独立起源的伟大性。
英雄的质疑:
一些历史上公认的民族英雄,其事迹开始被以“还原历史”、“祛魅”为名,进行碎片化、片面化的解读,刻意突出其某些时代的局限性或性格瑕疵,试图消解其崇高的精神象征意义。
这是一种更加阴险的攻击。它不直接否认历史的存在,而是通过注入怀疑、混淆细节、歪曲解读,让清晰的历史图景变得斑驳模糊,让坚定的文化认同产生细微的裂痕。目的,是让文明的“源代码”出现错误,使其在未来的运行中逐渐崩溃。
就在这历史的尘埃试图覆盖文明的基石时,指挥中心内,两股磅礴厚重、足以定鼎乾坤的“理”轰然降临,如同中流砥柱,屹立于时光长河之中。
一位,身着汉代史官服饰,面容清癯而刚毅,手中紧握着一卷仿佛以心血书就的竹简虚影——《史记》。他身形略显佝偻,仿佛承载了过于沉重的历史,但那双眼眸却清澈如镜,映照千古兴衰。正是司马迁!
另一位,形象更为古老苍茫,身披兽皮树叶,面容古朴,双目之中仿佛有日月星辰诞生、文字轨迹流转。他手中并无书卷,但周身却散发着文字初创时的法则波动。正是仓颉!
两位英灵显化的瞬间,整个指挥中心仿佛都回荡起历史的厚重回音与文字创造时的天地雷鸣。
司马迁目光如电,扫过那些出现“毛刺”的历史数据流,声音沉静而蕴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者,信也。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字之褒,华于衮冕。岂容魑魅魍魉篡改玷污!”
仓颉则缓缓抬起双手,仿佛在虚空中再次勾勒那些最初的字形,无声,却引动了文明本源的共鸣。
两人的力量,无需借助现代系统,便直接与华夏文明那浩瀚无垠的集体历史记忆场与文化信息基盘深度融合,展开了守护根源的反击。
第一重:史笔如铁-锚定真实,驱散迷雾。
司马迁手中的《史记》虚影大放光明,“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化作一道横亘于历史长河之上的不朽法则。这道法则并不直接攻击那些篡改的信息,而是如同一个绝对精准的“历史坐标原点”,牢牢锚定了所有核心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