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授业堂中悟真意
第八章 授业堂中悟真意 (第1/2页)天还未亮,清寒谷的晨雾尚未散尽,崔羡渔已准时醒来。他简单洗漱后,换上苏清寒送来的淡蓝色弟子服——料子是蕴含微弱灵气的“灵蚕布”,贴身穿不仅舒服,还能缓慢吸收天地灵气,比他之前的粗布衣裳好上百倍。
刚走出凝水轩,就见苏清寒站在不远处的青石板路上,身上穿着同样的淡蓝色弟子服,只是袖口绣着一圈银色水纹,显露出她师兄姐的身份。“来得正好,授业堂离这里还有段路,我们得抓紧些。”苏清寒说着,递给崔羡渔一个温热的辟谷糕,“路上先垫垫肚子,听道时可不能分心。”
崔羡渔接过辟谷糕,咬了一口,甜而不腻的麦香在口中散开,瞬间驱散了晨寒。两人并肩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晨雾中的清寒谷别有一番景致:灵杉的枝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寒心兰的花瓣在微光中泛着白晕,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晨钟声,空灵而悠远。
“授业堂的李长老,是谷里修为最深的长老之一,已经到了金丹后期。”苏清寒边走边介绍,“她讲道很细致,从灵气感知到法术运用,都会讲得很透彻,你有不懂的地方,课后可以直接问她。”
崔羡渔认真点头,心里对这位李长老多了几分敬佩——金丹后期的修士,在他听来已是传说中的存在。
不多时,两人就到了授业堂。这是一座宽敞的木质建筑,门口挂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授业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走进堂内,只见里面摆放着数十张蒲团,已有不少弟子坐在上面,大多是身着淡蓝色弟子服的女弟子,看到崔羡渔进来,都忍不住投来好奇的目光。
苏清寒带着崔羡渔走到后排的蒲团旁坐下。刚坐定,就见一位身着深蓝色长老服的女子从内堂走了出来——她约莫五十岁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锐利得仿佛能看透人心,正是李长老。
“今日讲‘灵气与心性的契合’。”李长老走到堂中央,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诸位可知,为何同样的功法,有人修炼一日抵得上他人十日,有人却迟迟难有进展?”
堂内一片寂静,没人回答。李长老扫过众弟子,目光最终落在崔羡渔身上:“新来的弟子,你来说说。”
崔羡渔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站起身,想了想,如实说道:“晚辈觉得,或许是每个人的灵息纯度不同,吸收灵气的速度也不一样。”
李长老微微点头,示意他坐下:“你说得有几分道理,却未触及根本。灵气吸收的快慢,固然与灵息纯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心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系灵息虽温和,却也最易受心性影响——心浮气躁者,灵气入体易紊乱;心思郁结者,灵力运转易阻滞;唯有心性澄澈、心境平和者,才能让灵气与自身完美契合,修炼之路才能走得顺畅。”
说着,李长老抬手一挥,一道淡蓝色的灵力在空中化作一条小水龙,水龙在空中灵活地游动,时而盘旋,时而舒展,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滞涩。“你们看,这灵力如流水,心性如河道。河道通畅,流水才能奔腾不息;心性通达,灵力才能运转自如。”
崔羡渔看着空中的小水龙,心里忽然有了顿悟。他想起自己之前修炼时,越是急于求成,灵力运转就越不顺畅;反而静下心来,顺其自然,灵气吸收得更快。原来修炼不仅要靠天赋,更要修心。
李长老又讲了半个时辰,从如何调整心境,到如何在修炼中保持平和,都结合实例讲解,通俗易懂。崔羡渔听得格外认真,手里还拿着苏清寒给他的纸笔,不时记录下关键之处。
讲道结束后,众弟子纷纷起身行礼,陆续离开。崔羡渔正收拾纸笔,李长老忽然走到他面前:“新来的弟子,你叫崔羡渔?”
“是,晚辈崔羡渔。”崔羡渔赶紧起身行礼。
“你有纯水系仙骨,是难得的好苗子。”李长老的眼神柔和了些,“但切记,天赋只是敲门砖,心性才是修仙之路的基石。日后修炼若遇瓶颈,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今日我说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