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瓶中讯号
第十三章:瓶中讯号 (第1/2页)(顾杉日记摘录-2025年2月25日)
恐惧有两种。
一种是对未知危险的恐惧,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何时会触及毒蛇。
另一种,是明知毒蛇就在你枕边,却必须装作沉睡,连呼吸都要小心控制的恐惧。
我现在经历的,是后者。
“她”的伪装日益完美,甚至开始模仿我记忆中思瑜的一些小脾气和无伤大雅的习惯,试图重新拉近距离。
但我已无法欺骗自己。每一次与她共处一室,都像在参与一场精心编排的、致命的戏剧。
我必须行动。在“她”和赵伟权彻底掌控一切之前。
我需要的,是一个能绕过所有监控,与外界,尤其是与陈远,取得联系的方法。
***
顾杉的生活仿佛陷入了一个诡异的循环。白天,他配合“思瑜”扮演着重逢夫妻的角色,接受着赵伟权安排的各种“恢复性检查”和“学术交流”——实质上是变相的技术榨取。晚上,他则在自己被严密监控的房间内,大脑飞速运转,寻找着破局的缝隙。
赵伟权提供的设施,监控无处不在。网络是隔离的内网,所有通讯设备被收缴,连送餐和保洁都由特定人员负责,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的可能。
然而,顾杉注意到一个细节。设施内部的医疗废物处理,每隔48小时会有一次集中清运。负责清运的是一个自动化机器人,它会沿着固定路线,将密封的废物箱运往设施边缘的一个高压灭菌处理间,之后再由专人通过专用通道运走。
这个机器人,使用的是一种相对老旧的、基于特定射频协议的内部导航和门禁系统。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顾杉脑中成形。
他利用赵伟权为了让他“舒适”而提供的、可以访问内部服务器部分技术文档的权限,悄悄下载了那种老旧射频协议的详细说明。然后,他借口需要记录一些实验灵感,要求提供纸笔——这是赵伟权勉强同意的,因为纸笔被视为“低科技”,难以传递复杂信息。
顾杉要做的,不是写日记。他要制作一个极其简单的、一次性的射频信标。
他用铅笔芯(石墨导电)在纸张的特定区域,通过反复涂抹勾勒出极其精细的电路,构成一个简易的振荡器。再将一小块从废弃电子体温计里偷偷拆下的纽扣电池,用口水作为电解液激活,连接在“电路”上。最后,他将想要传递的信息——一个极其简短的、包含关键警告和求助的加密字符串,通过摩尔斯电码的模式,编码进这个简易信标的断续发射信号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