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南行
第39章南行 (第1/2页)决定一经做出,饮马沟这间小小的土坯房里,气氛便从之前的沉重压抑,转向了一种带着紧迫感的忙碌。
人手很快商定。黄爷虽然醒转,能说能动,但身子骨还虚得厉害,经不起长途跋涉和未知的凶险,必须留下静养。老皮和哑巴虽说经验颇丰,但无功不受禄,难以指望让他们替黄爷冒险。而老柴和老范年纪大了,实在不应该跟着我们一起折腾,最主要的是我们那两大包从干货亟待处理,这可是我们所有人未来的倚仗,不能出半点岔子。他们两个留下来照顾黄爷,处理明器、联络销路正合适。
最终,前往云南的人选定了我、三娘、斌子、泥鳅,以及温行之。我年轻力壮,又背了黄爷一路,算是经住了考验;三娘救父心切,必然要同行;斌子和泥鳅是得力帮手,一个猛,一个灵;至于温行之,他是向导,是主力,有过云南倒斗的经验,更是解开龙纹龟甲秘密的关键,因此不可或缺。
温婆婆看着我们,眼神里既有欣慰,也有担忧。她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些自己炮制的、据说能防瘴气驱虫蛇的药粉药膏,用油纸包了,分给我们。又特意给温行之准备了一小包据说是温家秘制的“醒神丹”,说是危急时刻能吊住一口气。
温行之的话不多,但做事极有条理。他列了一张单子,上面写满了需要准备的物品,除了常规的干粮、水囊、绳索、火折子、防身武器之外,还有许多我们听都没听过的古怪东西。
鸡冠雄黄、辰砂、石灰、熟糯米、桃木钉、渔网......外加一套全新的银针。温行之善使飞针,我们大家都用目共睹。
斌子和泥鳅看着单子直咂舌,泥鳅小声嘀咕:“我的温少爷,咱这是去倒斗还是去降妖啊?”
温行之眼皮都没抬,只淡淡道:“南疆之地,山高林深,瘴疠横行,多的是你们没见过的凶险玩意儿,有备无患。”他这么一说,我们也不敢怠慢。
老柴当即拍板,让泥鳅和斌子第二天一早就动身,去最近的县城采买,钱不是问题,务必把单子上的东西置办齐全。老范则负责清点我们现有的装备,该修的修,该磨的磨。
我和三娘则留下来,照顾黄爷,同时帮着温婆婆收拾行装,准备路上易于储存的干粮,比如烙一大堆死面饼,煮上一锅咸鸡蛋。
黄爷靠在炕上,看着我们忙碌,精神似乎比昨天又好了一些。他把我叫到炕边,浑浊的眼睛看着我,声音虽弱,却带着一丝郑重:“霍娃子,这趟去云南,不比往常。温家那小子,本事是有的,但南派的路数,跟咱们北边不一样,规矩多,忌讳也多......你多长个心眼,遇事多听,多看,少逞强,护好三娘,听明白了吗?”
“黄爷,您放心。三娘要是掉一根头发,您拿我是问。”我用力点头,感受着肩膀上沉甸甸的嘱托。
三娘在一旁听着,默默地将烙好的饼子翻了个面,没有说话,但微微泛红的耳根暴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的两天,小院里一派忙碌景象。
泥鳅和斌子从县城回来了,大包小包堆了一地,除了温行之要求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还买了几把锋利的柴刀、几双结实的牛皮靴子,以及一些治疗常见蛇虫叮咬的草药。斌子甚至还不知从哪儿搞来了两把老旧的、但保养得还不错的腰刀,说是比短铲顺手。
老范戴着眼镜,就着油灯的光,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段绳索的结实程度,给每一件铁器上油防锈。温行之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角落里,闭目养神,或者用一块细磨石,小心翼翼地打磨着他那些细如牛毛的飞针,偶尔会拿出那两块龙纹龟甲,对着油灯久久凝视,手指在那些古老的纹路上缓缓摩挲,仿佛在与之交流。
第三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准备出发了。行装已经打点妥当,分成了五个分量不轻的背囊。除了必要的工具和物资,干粮和清水占了大部分重量。
黄爷挣扎着要下炕送我们,被老柴和老范按住了。
“爹,您好好养着,我们找到药就回来。”三娘红着眼圈,给黄爷掖了掖被角。
黄爷点了点头,目光在我们五人脸上逐一扫过,最后停留在温行之身上,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保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