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三十八章 给考察组众人一点点小小的震撼
四千二百三十八章 给考察组众人一点点小小的震撼 (第2/2页)说话间,一名测试员扛着一具单兵防空导弹发射器站到发射位上。这具导弹发射器比传统的“红缨-6”更纤细,筒身上嵌着块触摸屏。“‘锋刃-1’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对付低空低速目标,比如直升机和巡航导弹。”高野按下启动按钮,发射器的尾部立刻弹出几个传感器,“它能和我们的预警无人机组网,实现‘发射后锁定’——战士只需要大致对准目标,导弹飞出去后会自己找目标,这在复杂地形下太重要了。”
随着一声轰鸣,导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升空,在蓝天上划出一道弧线,准确命中了两公里外的靶机。与普通靶场不同的是,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命中瞬间的画面,还有一组详细的毁伤评估数据:战斗部破片分布范围、靶机关键部件的损伤程度、甚至模拟了飞行员的生存概率。
“这是‘智能引信’的功劳,”吴浩指着屏幕上的破片分布图,“它能根据目标类型自动调整引爆时机。打直升机时在旋翼上方10米引爆,打巡航导弹时在正前方3米引爆,杀伤效率比传统引信提高3倍。”
张副总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忽然感慨道:“以前我们打靶,关心的是中没中;现在你们打靶,关心的是怎么中、为什么中、下次怎么打得更好。这就是代差啊。”
周院士蹲在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前,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刚才导弹飞行时的过载曲线。“你们这套系统,不仅能测武器性能,还能练战术吧?”他抬头问,镜片反射着屏幕的蓝光。
“您说对了,”高野调出一个训练评估报告,“我们能记录射手的瞄准习惯、呼吸频率、甚至扣扳机的力度变化。有个边防连的新兵,总是打不准移动靶,系统分析后发现他习惯在呼气时扣扳机,而正确的时机应该是吸气末的停顿瞬间。纠正后,他的成绩提高了40%。”
王总拿起一个模拟手雷的训练弹,弹体上布满了传感器:“这些训练器材的成本不低吧?全军推广受得了吗?”
“初期投入是高些,但全寿命成本反而低了。”吴浩给王总算了笔账,“传统实弹训练,一颗手榴弹的成本是80元,打一次就没了;我们的智能训练弹能重复使用500次,每次的耗材成本不到2元,还能收集数据。西疆军区的一个团用了半年,训练成本降了62%,成绩却提高了28%。”
考察团在靶场的最后一站,是数据分析中心。这里的屏幕上不再是实时的射击画面,而是各种图表和曲线。高野调出一组对比数据:“这是‘凌云-1’步枪在不同海拔的测试结果,在海拔5000米时,初速会下降7%,我们的弹道算法已经做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