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三十六章:求月票!!!求订阅!!!
第二千二百三十六章:求月票!!!求订阅!!! (第2/2页)当然,所谓的落后和先进,其实都是人为赋予的,并没有一种超越一切的东西来规定,什么是先进什么是高级。
毕竟都是根据自身习俗而演化的规则。
其实也谈不上先进或者落后。
阿斯加德女人出嫁之前,通常会有一个监护人,婚前一般来说都是他们的父亲(婚后是她们的丈夫),他们的父亲作为家庭地位的核心,权威无可挑战,在参加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中,他们通常会携带家中的女儿,给男女双方的家庭一个可以接触的“婚姻市场”,一旦有合适的对象,由双方家庭的男性进行谈判,确定彩礼,嫁妆,缔结婚约,准备婚礼。
在整个过程中,女性是无权干涉监护人的选择和决定的。即使是在婚后,一夫多妻制在阿斯加德社会中也是被允许的,尽管法律只承认正妻的唯一地位,但是阿斯加德男性还是可以拥有多个妻妾,这也是女性无法干涉的一个男性权利。当然现在这一项被阿斯加德人废除了。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一夫多妻”制。在人类文明早期,一夫多妻制也在父系社会/男权社会中广泛存在。关于一夫多妻制的形成原因与假说较多,较为常见的原因如下:私有财产与男权社会: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下,由于私有制的发展与男权的伸张,统治者(如奴隶主、帝王)的妻妾数目庞大,女性从母系氏族时期的统治地位沦落为被奴役地位。
部落战争与女奴增加:具体表现为战争中战败方的女性成为战胜方男性的妻妾。
转房制与娣媵制的影响:转房制规定,丈夫早逝,其妻不能外嫁而只能转嫁给逝者的胞兄弟、堂兄弟乃至逝者的父、叔、伯,如此,原本只有一妻者成为拥有多妻者。娣媵制指一女性出嫁,其姊妹皆跟随嫁给同一男子的制度,春秋时期娣媵制风行,也助长了多妻现象。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财产。若女性彻底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财产,而男性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则经济社会地位高的男性就可能有多妻,经济社会低的男性可能有一妻或单身,从而表现为多名女性与一名经济社会地位较高或财富较多的男性结为配偶的可能性增加;并且,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生育孩子的平均数目比一夫一妻制下的妇女相对少。
尽管对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起源时间颇有争议,即许多国家或地区一夫多妻制早于一夫一妻制,也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一夫一妻制早于一夫多妻制,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两种制度在同一时期内的不同文明中并存。
但对于阿斯加德人来说,最开始实行一夫多妻制,完全是因为人口问题。
阿斯加德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初,那真叫一个乱,各个部落之间,和其他民族之间,和那些从风雪中跑出来的霜巨人,以及从那些不知道哪的犄角旮旯里跑出来的异维度生物之间的战争一直没停过。
加上阿斯加德的出生点地理环境的确差了些,所以他们需要到处劫掠。
这种生活方式和外部环境之下,阿斯加德人……严格来说是阿斯加德男人消失的非常非常快!
不这么干,人口根本跟不上死去的。
就好像巴拉圭,强制要求男性必须娶多位妻子,甚至将“一夫三妻”作为最低标准,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巴拉圭是一个位于南美洲,夹在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内陆国家。该国的土地面积略超过40万平方公里,比我国云南省仅多出一万多平方公里。其人口略超过600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30亿美元,属于非常普通的中等国家。在宗教方面,巴拉圭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因此他们的婚姻观念十分传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遵循一夫一妻的制度。关键在于,巴拉圭当局却不肯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早在1870年,巴拉圭当局便宣称,任何巴拉圭男性国民欲结婚,必须娶三位或更多妻子,若少于这个数量,可能会面临监禁。这是什么样的奇妙政府?任何一个渴望“建立后宫”的年轻男性,恐怕都得向巴拉圭政府鞠躬三次。
巴拉圭这块区域,最初是印第安人中的瓜拉尼族和圭库鲁族的领土。直至1537年,西班牙人声称其为殖民地,1811年才宣布独立,从而成立了至今依然存在的巴拉圭共和国。不过,独立后的巴拉圭充分承袭了小国的主要缺陷之一,那就是军事政变屡见不鲜。到1862年,巴拉圭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军阀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仅过了两年,他便对巴西和阿根廷双双宣战。只需瞥一眼地图,就能领悟巴拉圭与这两个“庞然大物”邻国同时交战所蕴含的意义。在战争后期,拒绝投降的洛佩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游击战,最终在1870年随着洛佩斯被杀而宣告结束时。巴拉圭原本超过50万的人口中,仅存22万人,而成年男性只有2.8万人。男女比例降到了令人担忧的7.8比1。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性别比例下,巴拉圭已经失去了正常的人口更新能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巴拉圭政府只能在战争结束的同一年宣告,提倡实施“一夫多妻制”,以期迅速提升人口,甚至容许性交易合法化。客观来说,在政府的默许下,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20世纪20年代末,巴拉圭的男性人口实际上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到了1932年,巴拉圭政府竟然与它的第三个邻国——玻利维亚,展开了一场“查科战争”。到1935年战争结束时,巴拉圭再次损失了4至5万名青壮年男性,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再度崩溃,这使得“一夫多妻制”法案得以延续至今。可以说这种被称为男性福利的现象,实质上是巴拉圭政府自身创造的,基于大量青壮年男性的牺牲为前提。在法案出台之初,几乎没有巴拉圭男性对此表示支持,他们甚至有言论认为,这完全是把男性视作“工具”来使用。而即使到今天,巴拉圭女性倒是适应了这种政策,战争也已经远离巴拉圭。但男性们依然抱怨不断,只是抱怨对象,从战争换成了柴米油盐——无论在哪个国家,男性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阿斯加德之前的情况类似……可后来阿斯加德发展起来之后,就不需要了。
阿斯加德的男人……其实无所谓。他们更乐意上战场和在长屋里喝的烂醉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