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零章 进言
第一五四零章 进言 (第1/2页)“陛下,此事简直是百利无一害啊。”
王言说道,“什么事情都是小臣胆大包天,假托陛下圣恩造下的。小臣也不用藏着掖着,做海贸的那么多,怎么胡部堂不能做?怎么小臣不能做?
我们闷声做事,不仅能发财,还能在海贸的过程中打出一支海上的强军出来。另外在想办法找一些匠人,造一些大船,甚至是重现当年郑和巡洋之宝船。
远的地方也不去,就下南洋。听说那边的粮食多,正好咱们这边的粮食少。先做粮食的买卖,就能制住大明的这些粮商,甚至是影响到漕运。既能赚银子,又能保民生。
粮食多了还能养家禽牲畜,更能酿酒,如此小臣养的家禽牲畜多了……”
玉熙宫,王言口若悬河的给嘉靖讲着自己组织船队出海走私的好处,以及对于沿海武装走私集团的打击,对于东南的掌控。
钱,嘉靖是要的。稳定,嘉靖是要的。更大的权力,嘉靖也是要的。
王言说的都是实打实的好事情,没有一丁点儿的不好。甚至就连最不好的名声问题,王言也全都一己担了过去。就是他丈着宠信,私自行事的,跟嘉靖这个皇帝没有一点儿关系。
另一方面,王言证明了搞事情、做事情、给嘉靖解决问题的能力,胡宗宪打了四五年,打没了倭寇的声势,使得沿海地区恢复了安宁,一样是能力卓绝。
如此嘉靖这里只要做两件事,那就是在徐阶清理东南人手的时候,保住一些胡宗宪的人,同时对其他的事情就硬装不知道。
同时他对王言、胡宗宪也保持着绝对的掌控,毕竟这种事儿是杀头的么,甚至不用武装走私,王言拿了十万两银子,这事儿就够砍了。
尽管那笔银子是他搞出了一个火灾隐患罚款给罚出来的,换了旁人,甚至就算换了嘉靖自己来,也收不上这笔银子。但王言是知县,代行的官府权力,收上来的银子就是公款,他拿了十万两银子就是贪污公款,没得辩驳。
而嘉靖自己则是完全的稳坐钓鱼台,除了宫里着火没有其他的风险,一如先前王言在大兴收清洁费、收罚款、清田查口一样,他没有丝毫的损失。
而且真论起来,很难说究竟是做武装走私更难,还是王言在大兴搞出来的事情更难……
嘉靖听得眼睛都放光:“你说一年能赚上千万两银子?”
“陛下,刚开始咱们船小人少,将士们在海上的战斗力也不够。怎么也得有个壮大的过程。按照我在淳安时候的一些了解,如果意外比较少的话,一条船一年赚几万两银子是没什么问题的。让胡部堂回去老家就开始做,应该能来回两三趟,最少也能押到京里价值十万两银子的东西。
如果发展顺利,明年就能有二三十万,后年就能超过五十万。到了那时候,陛下应该就有一支纵横海洋的大船队,以及一支在海上所向披靡的海军。”
王言和嘉靖说的‘赚’是净入,一年纯利五十万两银子,得是相当大的一个船队了,得有几千人,毛利得一百多万两银子才行。如此再去除了船、人、货的各种成本,最后才剩下五十万两。
到了这个地步,说所向披靡有些过了,但在海上一般没什么对手却是一定的。
尤其发展方向不一样。沿海的那些武装走私集团,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银子。王言提议的这个武装走私集团,是为了养人,为了养一支远洋的海军出来,为了干死其他的走私集团,封锁海疆,收拾东南大户。
嘉靖嗯了一声,转而聊起了海上的风物。
显然,这意思就是默许了,让王言跟胡宗宪放手去做。
但王言并没有就此作罢,转而跟嘉靖说道:“说道折银,陛下,小臣近来继续思虑财货流转之道,有几分感悟,想说出来让陛下指点指点。”
瞥了一眼没眼色的王言,但恰好又因为有了新财源,而心情愉悦的嘉靖没有说话,只是溜达着到了窗边,感受着对流的清风。
于是王言识趣的直接开口说事儿:“陛下,我大明银子少,铜钱也不多,小臣抄的大户人家之中,全都有融了铜、银的摆件,这些大户们赚了银子也不花,或者说他们花的也没有赚的多,实在是太有钱了,多出来的钱就全都融了,给他们的家族增加底蕴,给子孙后代积累一笔财富。
也是如此,本就少银、少铜、少金子,这些大户们又不断的囤积,长此以往,自然更加的加重了少钱的局面,如此也便造成了钱荒。说的干脆一些,就是钱财没有流转起来,或者说流转的不彻底。
因为权贵大户们在不断的兼并土地,偷逃税赋。明明只免税五百亩,他们敢弄出五千亩来。下边的人清田查口也多有串联,根本不可能如实的查清田口……
凡此种种,造就了这样一个百姓们辛辛苦苦赚的钱,最终都汇聚到了这些大户们手里。我大明朝廷收上来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每年岁入,现银才有多少?
……
小臣苦思解决之道,最终想到了我大明的宝钞!”
“宝钞?”嘉靖忍不住的追问。
他听王言说了半天,也是听进去了,觉得王言说的有道理。此刻听到宝钞,幽深的眸子精光直闪。
“我大明宝钞可是没人认了,给谁发都嫌弃的很,宝钞提举司的人闲的一个比一个痴肥。”
纵然是嘉靖也吐槽了起来,而后问道,“你的意思是,大明的宝钞实际上都是废纸,就没有人愿意囤积了?”
“陛下天慧,世事洞明。”
王言捧了一句,说道,“我大明的宝钞是好的不能再好之举。钱是什么?不外乎是人们认可的等价物。何谓等价?……是以金银铜本无价,是我大明朝廷赋予了价值,也是人们认可,让它有了价值,可以在大明的任何一个地方花出去……宝钞也是一样……
所以小臣苦思冥想,总结一番以后认为,我大明宝钞之败,便是败在了超发,败在了没有回收。要将旧的、残破的宝钞收回来,要按照我大明的国力来发行宝钞,并有计划的赤字,把明天的钱借到今天来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