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变天了~
第488章 变天了~ (第2/2页)于是,这些部族就很急,但急也没用,只能先别急。
只是他们心中,仍旧在期盼着、憧憬着匈奴单于庭打回河套,与他们里应外合,让汉人滚回长城内,让河套重新回到游牧之民手中的那一天。
这些人,隐忍,圆滑,表里不一,大奸似忠,很不好处理。
还有一部分人,是草原上最常见的墙头草。
匈奴人统治河套,他们就自诩为匈奴人。
现在,河套为汉家所有,他们又毫无心理负担的,直接自诩为汉人了!
只是毕竟才刚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些‘汉牧民’身上,仍旧保留着绝大多数游牧民族的特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慢慢脱下胡服,穿上汉袍,会慢慢放开发辫,束发戴冠。
也会慢慢学会束发右祍,以有别于蛮夷。
当然,如果有一天,匈奴人又打回来,做了河套的主,这些人也同样会光速变回匈奴人。
这些人,无疑是汉家统治河套地区的根基。
只要汉家保持自身的强大——至少是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如二十年,三十年,这些栖息于河套地区的游牧之民,便会在百十年后,成为义渠人、楼烦人那样的,真正意义上的‘汉牧民’。
就说如今汉室,哪还有义渠人?
那都是北地骑士,特权阶级来的!
还有楼烦人——代北地区,马邑以南,倒确实有个楼烦县。
可你要是敢叫他们楼烦人,他们肯定会赏你一顿胖揍。
什么楼烦人!
俺们分明是燕赵汉子,慷慨悲歌之士!
这些河套地区的墙头草部族,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汉家稳定统治河套三十年,这些‘河套某某部’,便都会想义渠人、楼烦人那样,成为汉家——成为华夏文明真正的一份子。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如今的河套‘汉牧民’,未来或许会成为:陕北人氏?
此外——除了阳奉阴违,静候单于庭王者归来的两面三刀者,和这些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河套地区自然还有第三种人。
这些人,多半‘苦匈奴久矣’,或是没有得到符合自身实力的资源,又或是因为某些历史遗留原因,而被单于庭区别对待。
对于这些人而言,汉家取代匈奴统治河套,那是值得喜大普奔的好事!
别管汉人对俺们怎么样——再差能差过单于庭那帮狗贼?
这些人,显然是汉家统治河套地区最好的刀。
过去这一年,汉家在河套地区的经营,也基本是针对这三类人,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苦匈奴久矣的‘刘忠汉’们,成为了汉属河套地区的第一批贵族!
其中,有三五人封了侯,七八人赐了国姓,且有数十人担任朔方、五原二郡的官员。
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尤其是没有决断权,但他们却依旧乐在其中。
因为他们做了官。
而那些原本骑在他们头上的贵族老爷们,则都成了他们所统治的‘民’。
这些人在朔方、五原二郡的官僚体系当中,多半是作为中间人,帮助官府与牧民、部族沟通的角色。
但对他们而言,这,无疑是报仇雪恨,给那些曾经不可一世,将自己踩在脚下的贵人穿小鞋的不二良机。
所以,河套地区有三种人。
原本被单于庭欺负、区别对待,如今却被汉家当做储备官僚的‘刘忠汉’们;
无所谓被谁统治,谁统治河套,就无条件忠诚于谁的墙头草们。
以及,对单于庭仍抱有幻想,对汉人仍抱有敌意,暗中蛰伏,随时准备在河套作乱,以帮助单于庭重回河套的敌对分子。
这三类人,汉家基本都已经分类好了,却没能直接搞一刀切。
因为最后这一类敌对分子,装的比‘刘忠汉’们都还刘忠汉!
若是动了他们,那真正的刘忠汉们,心里就要犯嘀咕。
墙头草们,也多半会被汉家吓到,从而转变为新的敌对分子——至少也是转变为不稳定因素。
所以,即便知道有这么一群敌对分子,甚至知道敌对分子是谁,汉家在这一年当中,也迟迟没有下手清除。
而现在,高阙易手。
原先,这些敌对分子们,或许还能换向单于庭南出高阙,渡河而击博望城,并一步步将汉人逼出河套。
但现在,失去了高阙的匈奴单于庭,别说是重回河套了——能不能保住幕南大本营,都得看汉家急不急于报仇。
报高皇帝白登之围、血吕太后国书受辱之耻!
那接下来,这些敌对分子会怎么办?
大概率无法再蛰伏、隐忍。
或许会有不自量力者,意图作乱;
或许会有心如死灰者,加入墙头草们的行列。
总归这个隐患,是大概率不会存在了。
而原本的墙头草们,也会在得知高阙为汉家所有之后,更加安心的忠于汉室,不必担心匈奴人去而复返时,会因为自己效忠汉人而遭到亲算。
刘忠汉们就更别提了——又要过一个大年。
结合以上种种,其实就不难发现:一个高阙,一片长四里,宽三百步的山口关口,前后不到一天一夜的战斗,便对整个已知世界,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幕南的匈奴人,心态会崩。
——河西地区的游牧部族,抵抗力度会减弱。
——汉家在河套地区的统治会更加稳固,工作开展会更加顺利,河套真正融入汉室版图、河套各部真正融入华夏文明的那一天,也会更早到来。
匈奴单于庭,因为失去河套,而去了西方输血,结果输血回来又丢了高阙,免不得又是一阵头疼。
而汉家,则在短短几年内,一步步将势力范围向外扩张,并先后占据了河套作为养马地、高阙座位战略支撑点!
接下来,无论是谋求幕南,以同匈奴人决战,还是先用高阙把匈奴人堵在幕南,专心去打通河西走廊,并图谋西域,对汉家而言都是事半功倍。
且接下来无论作何抉择,汉家都不会有顾此失彼的疑虑。
反观匈奴人,则是被一场接着一场的战略失策、战场失利,而愈发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