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押注
第557章 押注 (第2/2页)足足一百多家彻侯,因为在祭祀天地,以及汉家历代先皇时,献上的酎金成色不足,而被汉武大帝戴上一顶‘不敬天地’的高帽,直接一撸到底,从二十级的彻侯之爵,一路贬为一级的公士。
后人都说,这是汉武大帝自己封了太多军功武勋侯、外戚恩封侯,搞得汉家的彻侯都烂大街了,这才找了个借口清理了一批,来控制汉家的彻侯数量,维持汉彻侯的稀缺性。
这个说法,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汉武大帝酎金夺爵,确实是故意找了个由头,以大批量清理彻侯。
至于不对,则是因为汉武大帝这么做的目的,并非自己封侯封多了,搞得彻侯都不值钱了;
而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彻侯家族的掌控着,从最初的元勋功侯,变成不学无术的纨绔二代之后,彻侯群体对汉家的帮助变得越来越小、对朝堂中枢带来的阻碍越来越大。
因为彻侯,不单单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爵位,也同样是参与汉家最高决策的政治身份。
所以,为了给宗庙、社稷清理蛀虫,也是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汉武大帝才玩儿了一手酎金夺爵,好清理掉这些已经腐朽的贵族。
这,便是贵族之间的‘竞争’之所在,以及贵族群体,为什么非得参加押注储君的赌局不可。
——汉武大帝酎金夺爵,真的只清理了客观上腐朽、落寞,于国无利的贵族吗?
或者说,酎金夺爵一事,真的把汉武大帝在位时期,所有的腐朽贵族都连根拔起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汉武大帝酎金夺爵,与其说是绝对意义上的‘清理蛀虫’,倒不如说,是原则上、尽可能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清理蛀虫之上;
顺带着,也把一批未必腐朽,但汉武大帝看着不顺眼的贵族给清理掉了。
与此同时,一部分本该被清理的蛀虫,也因为汉武大帝看着顺眼、看着喜欢,而逃过了被清洗的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贵族,能让汉武大帝看着不顺眼,以至于哪怕没有原罪、没有清除的必要,却也被汉武大帝纳入了‘酎金夺爵’的名单?
答案或许有很多。
但必然有一条是:在汉武大帝争储夺嫡、继承皇位的过程中,没有主动押注皇子、太子时期的汉武大帝——甚至去押注汉武大帝某个哥哥的勋贵,必然会被纳入这封‘酎金夺爵’的审判名单。
那什么样的贵族,能让汉武大帝看着特别顺眼、特别喜欢,以至于哪怕烂到了根儿里,早就该被灭族,却也还是被汉武大帝硬保下来了呢?
还是一样的道理——答案有很多,但必然有一条是:曾押注汉武大帝,为汉武大帝顺利继承皇位,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那些个原始股东。
最具代表性的,无疑便是汉武大帝的母舅,为了自己的田地不被淹,而刻意使黄河决堤,以至祸国殃民的丞相田蚡。
所以,是的没错。
——自有汉以来,汉家封侯三百来家,其中的三分之二都已经丢了爵位;
其中,绝大多数因罪失爵的——尤其是那些罪名很不起眼,却也还是被夺爵的,便基本都是押注押错了人,从而被秋后算账。
比如: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押注赵隐王刘如意的人——以赵国相兼王太傅,汾阴侯周昌为代表的一众‘隐王’党,如今已经没几个还保有彻侯爵位了。
再比如,在太宗皇帝年间,押注梁怀王刘揖的,甚至仅仅只是不够亲近时任太子:先孝景皇帝刘启的,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先帝秋后算账。
还没来得及秋后算账的,也都记载了刘荣的小本本里,只等一个机会。
所以,押注储君,可以说是贵族阶级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每当政权交接,下一轮的押注游戏就会开始。
押对了,那就是至少二十年的免死金牌,哪怕把天捅破了,天子也会替你补上;
押错了,那就是死亡倒计时,只等行差就错,便是轻则贬为庶民,重则家破人亡。
对于习惯奢靡生活,且大都身无长技,根本没有生存技能的彻侯群体而言,贬为庶民,其实也等同于是家破人亡的缓刑版本了。
至于不押注?
只能说,风险决定回报。
——押注的风险固然很高,一旦押错了人,那肯定吃枣药丸。
但押注,至少有押对的机会;
可放弃押注,那就是百分百得不到‘押对人’的丰厚回报,并且大概率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这就等于说是一场赌局,赌赢了,给你一个亿,赌输了,要你一条命。
你却选择不参加赌局,放弃嬴的可能性,主动接受被摘走某个内脏的惩罚。
说白了,有汉以来,那些个逐渐没落、逐渐消失的贵族,基本都是因为不押注,才被汉家的历代天子疏远,日积月累下淡退出朝堂中枢。
——押注押错的,是被直接报复;
而放弃押注的,则是一点点被排挤、被疏远,最终消亡于无形。
所以才说,做贵族——尤其是做汉家的贵族,从来都没那么容易。
除了战争爆发时,强制性的自备干粮、自筹兵马参战,还有非强制性的:保持政治影响力,保持和皇室,尤其是天子本人的亲近。
押注储君,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押对人,不单能得到下一代天子的感激,也同样能得到当代天子‘深得朕心’的认可。
那么,反过来说——在皇庶长子这种特殊的子女身上,尽量明确的表露意图,以免太多人过早的押注押错人,从而产生过于剧烈的政治动荡,也同样是汉天子所应该做到的。
含糊其辞,欲盖弥彰,搞得大家摸不透皇帝心中所想,从而大规模押注押错人,固然没人敢真的去怪皇帝。
但大规模押错注,必然会在未来,引发大规模的秋后算账。
而在封建时代的朝堂中枢,无论任何事,只要粘上‘大规模’三个字,便基本等同于与‘动荡’二字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