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隐蛾 >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第2/2页)

将问题放到对立面去思考,现代术语叫辩证,而老子讲的是反用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还有一个具体的形容叫“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接下来就可以得到两种需求——
  
  第一、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第二、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涉及任何高尚的情操、也不是经过教育加工后外来灌输的思想,因为教育升华的过程还没开始,就是自身最朴素的愿望。
  
  此时还是善恶未分的状态!
  
  那么这能解决问题吗?还不能!因为这对别人的希望,而不是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于无法指导我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又来了另一次反用法,两次反用后,孔子说可以这么办——
  
  第一、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第二、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去对待别人。
  
  这两次反用的过程非常重要,首先将自己的需求,变成将对他人的希望,再将对他人的希望,变成对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具体行为的普遍指导原则。
  
  这个过程就叫作“恕”。
  
  孔子说的“恕”,并不是饶恕的意思。恕也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上如下心,“如”做副词就是如同的意思,做动词则是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的意思。
  
  人性还原法的第二步,就是——恕。
  
  后世弟子记录了孔子说的两句话,来概括上面两点原则——
  
  第一句是“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举个例子,假如你不想被别人骗,那就不要去骗别人,由此总结的行为原则就是“信”。
  
  第二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我希望儿子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去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孝”的逻辑源头。
  
  需要注意的是,子学讲的“孝”,并不是对儿子的要求,而是对自己的要求,与后世经学中的父权思想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话概括的逻辑,前者是恕,后者是忠,其实这两句话讲的都是恕,而忠指的是人性归根法的起点,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有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实就是指孔子建立思想体系的源头和方法,用忠恕原则建立起的价值观,合称为“仁”。
  
  仁也是个会意字,在孔子这里指的不是仁慈的意思,而是“人与人”。那么符合仁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符合仁的思想境界,就是“义”。
  
  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这一步开始展开的,而且后世儒学一切好的或不好的变化,也是从这一步之后开始的。
  
  回到上面讲的两条原则,其实就是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它们是同时起作用的,不能只看其中一条。
  
  这两条是什么关系?第一条的优先级大于第二条,首先做到第一条,在第一条基础上再做到第二条。
  
  比如以父子关系举例,按照刚才的两条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四条原则。
  
  首先:已所不欲子所施者,勿施于父,不希望儿子虐待自己,就不要虐待父亲(不忤);已不欲父所施者,勿施于子,不希望父亲虐待自己,就不要去虐待儿子(不苛)。
  
  其次:所求乎子,以事父(孝);所求乎父,以事子(慈)。
  
  忤——孝
  
  苛——慈
  
  现在我们得到这么两组对应的行为,前两者是不能做的,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后两者是应该做的,是道德提倡的行为。
  
  于是我们初步得到了最原始的法律与道德原则。
  
  这两条之间有没有矛盾?有,而且是内在的矛盾!
  
  比如只谈第二条“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别人”,那么我希望张三把所有的钱都给我,那么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张三呢?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既不能成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成为对他人的要求,更是自相矛盾的,不符合人性还原法。
  
  因为按照第一条原则,我肯定不想把自己的钱的都给张三,所以也不应该要求张三这么做。刚才讲了第一条的优先级大于第二条,所以有些希望本身就是不应该的。
  
  从“希望”到“应该”的过程,就是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从“我”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到“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就是从纯粹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如此看来,仅仅有这两条当然不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差第三条。
  
  这第三条就是人们如何对他人提出要求,包括如何看待他人对我提出的要求。
  
  比如“孝”原本是对自己的要求,假如变成对他人要求呢?
  
  比如要求某人尽孝,父母的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他都要满足,甚至搞出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之类的行为艺术。
  
  那么换一个角度,其父母的行为就是“不慈”,甚至可能“苛”。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人性还原法的第三步——中庸(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
  
  刚才的问题,就出在那句“所求乎子,以事父”上,什么才是合理的要求?
  
  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我不希望父亲要求我什么,我就不应该去要求儿子;同理,我不希望儿子要求我什么,我就不应该去要求父亲。
  
  人性还原法经过第三次反用,至此这个逻辑体系才完整。
  
  其实对别人的要求,等价于别人的对我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你不能做的,第二是必须做的,第三是你应该尽量去做好的。
  
  还是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举例,由此我们又得到六个彼此对应的行为。
  
  忤——赡——孝
  
  苛——抚——慈
  
  仔细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律与道德实践:禁止虐待与遗弃,有瞻养与抚养的义务,提倡孝敬与慈爱。
  
  瞻而不忤,孝之始。
  
  抚而不苛,慈之始。
  
  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不过分的要求?就是要切合实际情况,具有最普遍的、最朴素的、最普通的实用性。
  
  比如说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判断检验的,这个判断检验的过程,叫做“中庸”。
  
  中是符合的意思,庸这个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用,有实用意义;二是普通、朴素、普遍。它不是在极端情况下对少数人的要求,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应用。
  
  什么是“小人反中庸”?因为这种人就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绑架他人,对他人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讲的一对父子带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刚开始是儿子骑着驴,父亲牵着。
  
  有人看见就说了,这个儿子不孝,竟然自己骑着驴让父亲走路。于是父亲没有办法,就自己骑了驴让儿子牵着。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个父亲不慈,竟然大人骑着驴让小孩走路。于是这对父子都不骑驴了,两人走路牵着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智,明明有驴竟然还要走路。于是这对父子干脆都上了驴,两个人骑着一头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仁,就一头小毛驴,竟然骑两个人,把驴都给压坏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扛着驴赶路……
  
  这个故事说明,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论怎么做,反中庸的小人总能找到角度说你做的不对。
  
  回归正题,儒家子学的“格物致知”,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它就是我们得到知识的过程,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方式就是“忠恕”与“中庸”。
  
  格致是什么?它只是每一个普通人建立认知的起点。
  
  最后说一句,子学的“格物致知”,在后世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失传了,或者说被故意删除了。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怎么会失传了,你现在讲的不就是格物致知吗?
  
  需要强调的是,我刚才讲的内容都在子学经典中,但后世几乎没人指出这就是儒家的格致,所以我说,它是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失传了。
  
  至于为什么,我们放在下一讲的内容中。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