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打就打!(3)
第846章 打就打!(3) (第2/2页)傍晚时分,赵虎带领二营士兵在北侧后勤补给线进行巡逻。北侧补给线是新华军重要的物资通道,所有的粮食、弹药和药品都需要通过这里运送到各个阵地,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赵虎不敢有丝毫大意,带领士兵们沿着补给线缓慢前进,仔细检查着每一处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
走到一处山坡下时,赵虎发现地面上有新鲜的脚印,脚印的方向朝着补给线的方向,看起来像是有人曾经在这里停留过。赵虎立即让士兵们提高警惕,自己则带着几名士兵朝着脚印的方向追踪。
追踪了大约两百米,赵虎发现前方的一棵大树下藏着四名鬼子士兵,他们正拿着望远镜观察着补给线的情况,手里还拿着手榴弹和炸药包,显然是想破坏补给线,切断新华军的物资供应。
“行动!”赵虎低声喊道,带领士兵们悄悄靠近。当距离鬼子士兵只有十米时,赵虎一声令下,士兵们立即冲了上去,将四名鬼子士兵团团围住。四名鬼子士兵见状,想要反抗,却被士兵们迅速制服,手中的武器也被缴获。
经过审问得知,这四名鬼子士兵是36师团的工兵,专门负责破坏新华军的后勤补给线,他们原本计划在夜间用炸药包炸毁补给线上的一座小桥,却没想到被赵虎带领的巡逻队发现,最终落网。
赵虎让人将四名鬼子士兵押回阵地,自己则继续带领士兵们沿着补给线巡逻,同时在小桥附近设置了警戒哨,加强了对补给线的保护。
夜幕降临,狼山的阵地上渐渐安静下来。士兵们大多已经休息,只有少数哨兵还在阵地上警戒。赵刚站在指挥部的帐篷外,望着远处的山林,心里思绪万千。虽然目前已经清除了大部分鬼子残兵,阵地也得到了加固,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鬼子36师团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卷土重来,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
“团长,夜深了,您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张参谋走过来,轻声说道。赵刚点了点头,转身走进帐篷。帐篷里,一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桌上的狼山地形图。赵刚走到桌前,拿起地形图,仔细研究着每一个阵地的位置和可能的进攻路线,思考着下一步的防御计划。
他知道,想要守住狼山,仅仅依靠目前的防御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阵地的工事建设,增加武器装备的储备,还要提高士兵们的战斗素质。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要组织士兵们进行严格的训练,熟悉各种武器的使用,演练各种战术配合,为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狼山之外的一处小村庄里,鬼子36师团师团长攻下野正躲在一间破旧的民房里。他看着手中的电报,脸上满是愤怒和不甘。电报是军部发来的,严厉斥责他没能拿下狼山,还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让他暂时在原地待命,等待后续的增援部队。
“新华军!我一定要报仇!”攻下野狠狠地将电报摔在地上,眼神中充满了杀意。他知道,想要重新夺回狼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和武器支援。他开始频繁地与军部联系,请求尽快派遣增援部队,同时也在暗中联络那些散落在狼山附近的残兵,试图将他们重新集结起来,为再次进攻狼山做准备。
狼山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安宁。新华军和鬼子36师团之间的较量,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狼山的阵地上,还会有更多的战斗,更多的牺牲,但新华军的士兵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将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这片土地,捍卫国家的尊严。
第二天一早,赵刚就组织各营营长召开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加强阵地防御和士兵训练。会上,赵刚对各营的任务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一营负责继续加固南侧阵地,在阵地前设置更多的铁丝网和地雷;二营负责加强北侧补给线的巡逻和防御,确保物资运输的安全;三营(炮兵营)负责对所有的火炮进行保养和调试,同时储备足够的弹药,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战斗;狙击排则负责在山林边缘和阵地周围进行警戒,防止鬼子残兵的偷袭。
李锐带领的狙击排也开始了紧张的训练。狙击排的士兵们分成多个小组,在阵地周围的高地上设置狙击点,练习精准射击。李锐亲自示范,教士兵们如何利用地形隐蔽自己,如何判断目标的距离和速度,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精准命中目标。士兵们认真学习,不断练习,射击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升。
王勇带领的炮兵营则在进行火炮射击训练。每一门火炮都配备了专门的炮手,他们按照操作规程,熟练地进行装弹、瞄准、射击等动作。炮弹一颗接一颗地飞向远处的靶场,大多都准确地击中了目标。王勇在一旁观察着,时不时上前指导,纠正炮手们的错误动作,提高射击的精度和速度。
但赵刚知道,这只是暂时的,鬼子36师团的增援部队随时可能到来,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即将打响。他每天都会亲自到各个阵地视察,了解士兵们的训练和防御情况,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为了最终的胜利而努力。
在狼山的另一边,攻下野也终于联系到了军部派遣的增援部队。增援部队包括一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大队和一个装甲中队,配备了大量的步枪、重机枪、榴弹炮和装甲车,战斗力十分强大。攻下野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他立即开始制定新的进攻计划,准备在增援部队到达后,对狼山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彻底夺回狼山,一雪前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