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大明荣光,君临倭国
第1111章 大明荣光,君临倭国 (第2/2页)“煞神!”
蒋庆之满头黑线。
脑海中大鼎突然一震。
蒋庆之看了一眼,数字盘依旧没动。
但很奇怪的是,蒋庆之此刻却心如止水。
他走出大堂,轻声道:“国祚不是天定,是人心!我要做的是不是什去挽救国祚,而是重振人心。当这个大明,这个中原人心激奋,当人人皆有进取之心时,谁能阻挡大明的国祚?老天也不成!”
大鼎缓缓转动,散发出一种……蒋庆之觉得是温和的气息。
仿佛是欣慰。
又仿佛是失落。
就像是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就要远走高飞了,那种失落感,令人惆怅。
……
京师。
秋风下的西苑,侍卫看着那一片去岁刚种下的花树,有些怅然的道:“没人来挖树,真是寂寞如雪啊!”
挖树的那人出海了。
初春出发,如今是深秋,除去出海前来了一份奏疏之外,再无音讯。
“怎地,长威伯不在,咱们轻省了不少,你怎地不高兴?”有人问。
侍卫叹息,“你等没发现吗?长威伯不在京师,连秋风都多了几分惆怅。”
“李卫,你特娘的又在做诗人的美梦了?”有人笑道。
侍卫嫌弃了看了同伴一眼,“我本想追随长威伯出征海外,为他作诗,可惜……”
“哎!是裕王来了。”
侍卫们赶紧站好。
如今的裕王不同于以往,在景王表态退出夺嫡之争后,太子之位再无悬念。虽然道爷并未立储,但这事儿板上钉钉,所有人都把裕王当做是太子看待。
“见过殿下!”侍卫们行礼。
“嗯!”裕王眉头紧锁,急匆匆去了西苑。
“父皇!”
依旧是隔着一扇门,道爷问:“何事?”
“父皇,北方一群商人南下,准备出海贸易之事,半道被人劫掠。”
“嗯?”
虽然隔着一道门,但裕王依旧感受到了怒火,“我刚出宫碰到传信的军士,此刻消息应当到了直庐。”
道爷眯着眼,“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人想断庆之的后路。令锦衣卫与东厂严查……你去一趟。”
裕王一怔。“是。”
黄锦目光复杂的看着裕王急匆匆去了,回身进殿。
道爷盘坐在蒲团上,一袭道袍,云淡风轻,“锦衣卫是朕的鹰犬,东厂是朕的家奴,当如禁脔一般,不容他人触碰半分。可是奇怪朕让老三去指派他们?”
“是。”黄锦低头,心中有个猜测。
“庆之临行前与朕有过长谈,他说世间万物如细沙,你越是想握紧它,它便会流逝的越快。朕当初修炼服丹,便是想握紧这把叫做生命与康健的细沙,可越是握得紧,它们流逝的就越快。朕沉思良久,深以为然。半年未曾服丹,朕觉着身子渐渐强健了许多。”
道爷眸色温和,“放手,接纳这一切,上天自然会安排好一切。听从就是了。这是庆之在暗示朕,一切不必抓紧,该放手时便放手。
老三注定是帝王,若是朕一直握紧权力,他如何能成长?朕一旦有不测,他仓促接手权力,臣子们反攻倒算……没有经历磨砺的他,可能抵御?弄不好便会沦为傀儡。朕握紧的权力,最终将在儿孙手中失去……”
黄锦心头巨震,道爷这阵子停止了服丹,让道人们颇为不解和沮丧,黄锦也不知这是为何。
原来是蒋庆之的劝谏。
这世间能让道爷放弃多年服丹习惯的人,能有谁?
那个人,便是道爷最信任之人!
没有之一!
“放开了,想开了,朕反而觉着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朕一直受困于西苑,不是群臣压迫所致,而是朕自己。这个囚笼叫做……权力!”
道爷眼中多了轻松之意,“也不知征倭之战如何了。”
殿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道爷淡淡的道:“是严嵩……朱希忠。”
是什么让两个近臣这般慌乱?
黄锦刚出去,就被朱希忠撞开。
卧槽!
成国公这是疯了吗?
朱希忠冲进殿内,“陛下,捷报!”
道爷挑眉,“可是倭国?”
“正是!”
朱希忠手握捷报,狂喜道:“庆之报捷,八月,大军与倭国联军决战,一战击败敌军,斩杀十三万,筑京观于战场之侧。陛下,大喜啊!”
道爷的眉间缓缓松弛,伸手,朱希忠一怔,这才发现自己没给捷报。
捷报上写的什么他也不知道,只是从信使口中得知了战报。
道爷打开封口,拿出捷报。
“八个字!”道爷笑了。
就八个字。
老弟这是飘了吗?
朱希忠愣住了,担心道爷发怒。
严嵩却眸色微冷,低着头,看着金砖。
道爷缓缓说:
“大明荣光,君临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