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开门,自由贸易(完本)
第1113章 开门,自由贸易(完本) (第1/2页)初春。
随着第一批来自于倭国的白银进了户部的仓库,整个京师舆论沸腾。
朝中有钱了,据说长威伯率领水师南下,准备夺取麻六甲。
“长威伯说了,西方诸国占据了不少盛产金银之地,每年产出之多令人不敢置信。此次海上出击,先攻破麻六甲,封锁住进出大明海域的通道,接着便要筹备西征。”
朝堂上,王以旂说着蒋庆之的建言。
“还要打?”有人忍不住说:“这征伐是不是太频繁了?毕竟穷兵黩武不好吧!”
“谁觉着不好?”吕嵩出班,手握笏板,一脸正色,“别人建言对外攻伐,本官定然要唾他一脸。长威伯说征伐,要多少钱粮,我户部便给多少。若是短缺,本官愿倾家荡产!”
看着红光满面的吕嵩,众人不禁腹诽:此次倭国发现的银山让你户部吃了个饱,蒋庆之此次再度祭出金山银山的法宝,你吕嵩果然又动心了。
斯文呢?
道呢?
那些臣子目光复杂的看着吕嵩,心想这位儒家大将如今再无掣肘,在户部风生水起。有人说,陛下有意让吕嵩入阁。
若是以往士林必然会一片欢呼,可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士林哑然。
道爷淡淡的道:“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这便是道爷的态度。
徐阶出班,“陛下,南方最近多了不少蟊贼,专门劫掠过往商贾。北方南下的商队已经被劫掠多次,地方叫苦,说那些蟊贼来去无踪,卫所官兵清剿多次无果,恳请朝中解决此事。”
严嵩干咳一声,“陛下,海贸关系重大,臣以为,要不派员大将去坐镇?”
徐阶冷笑,“地方官兵并未经历过厮杀,大将去了有何用?”
王以旂说:“要不,调派京卫去清剿吧!”
一番商议后,最终决定派五千京卫南下清剿。
回到值房后,严嵩父子,外加一个赵文华在密议。
“那边可准备好了?”严嵩问道。
赵文华说,“都是那人的心腹,已经在路上了。”
“好!”严世蕃眼中多了满意之色,“等那五千京卫南下后便寻机动手。”
严嵩叹惜,“老夫再试探陛下一番吧!”
“爹,此事箭在弦上,若是反复,咱们都难逃一死!”严世蕃不满的道。
“老夫……罢了!”严嵩摇头。
距离京师百余里的一个偏僻山谷中,千余人正在吃着干粮。
为首的竟然是宣府参将王默。
王默吃着饼子,仔细想着此次行动的细节。
“参将,京师来人。”
来人被带进来,见到王默后行礼,“元辅说了,一切就绪,只待东风。”
“好!”王默说:“对了,各地接应的人手可都准备齐备了?”
来人笑道:“放心,这是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此时不动手,等蒋庆之带着京卫主力回京,他们再无翻身的机会。”
“唇亡齿寒。”王默点头,“告诉元辅,王某的身家性命,便拜托了。”
来人说:“元辅说了,是荣华富贵!”
王默不禁笑了,“若是成功……”
“咱们都是从龙之臣!”
……
黄昏下的京师看着金光灿灿。
直庐,朱希忠起身出去,“明日我不当值,叔大,有事儿你便叫人去国公府说一声。”
“是。”张居正应了。
严嵩的值房里,父子二人正在说话。
“裕王那边可安排妥当了?”严嵩问。
严世蕃点头,“裕王身边有那些人的眼线,今夜一旦动手,王府中便会同时发难。”
“裕王身死,陛下驾崩。”严嵩眼中有哀伤之色,“国不可一日无君,也只得重蹈旧事,在宗室中选一位藩王继位。”
“咱们看好的那位今年九岁。”严世蕃微笑。
“青春正好。”
“可不是,正当年。”
“徐阶那边如何?”
“今日徐阶会陪侍在陛下身边。”
“京师各处都安排好了吧?”
“都安排好了,只等一声号令,便会乱起来。”
……
夜色降临。
裕王正在府中喝酒。
他今日独自一人,一边喝酒,一边看着据闻是景王的来信。
“你倒是海阔天空了,却留我孤零零的在京师,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殿下。”一个女子出现在门外,是裕王最近宠爱的王舒。
“你来了。”
“是。”
王舒进来,坐在裕王的侧面,拿起酒壶,笑道:“诗仙一人独饮,对影成三人,殿下今日这是要效仿他吗?”
裕王看着王舒,突然叹息。
“殿下为何叹息?”王舒一边为他斟酒,一边说。
“表叔说了,若是我沉迷于女色,回头便会把我身边的人尽数换为内侍。只是想想,便令我不寒而栗。”
“殿下注定要走上那个位置,长威伯虽说是亲人,可也是臣子不是。”
裕王眼中多了一抹温和,“我若是把他看做是臣子,表叔会毫不犹豫选择远离。”
“他就不贪恋富贵?”
“富贵于表叔而言,不过是唾手可得的东西。”
“那他要什么?”王舒放下酒壶,把酒杯拿起来,媚笑着递到了裕王唇边。
“他要的是……情义!”
裕王张开嘴,王舒眼中多了厉色。
……
西苑。
道爷正在处置政事,十余蜡烛把殿内照的明晃晃的。
徐阶今日陪侍在侧,道爷一边看着奏疏,一边和徐阶商议。
这便是最近道爷采取的议政方式。
不再是独断专行。
百官对道爷的转变很是欢喜,颂圣的诗词没少夹在奏疏中送到道爷案头。
“北边的蟊贼要尽快剿灭。”
道爷说。
“是。”徐阶微微低头,“陛下,按照行程,长威伯此刻也该到了麻六甲一带,臣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道爷抬头。
徐阶叹口气,“臣听闻佛朗机水师纵横七海,无敌于当世。当初长威伯决意南下麻六甲时,臣曾苦劝过,不过长威伯却一意孤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