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
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 (第2/2页)折腾一圈啥啥都没捞到的,既然知道自己没那个本事,那就乖乖回来上班。
劳动部门的这个通知,就是给了在职职工一个试错的机会,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最不济还可以再回单位继续上班么。
通知去年刚出台时,大家还都只是观望,真正行动的没有几个人,办理停薪留职的人逐渐变多,是从今年春节后开始的,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新词“下海”。
这时候的“下海”指的单单就是放下稳定的工作去经商做生意,还没有几十年以后的那个“歧义”。
如果不考虑八一年那波返城青年开始做小买卖,那么八四年的这一波就是七八年改开之后第一波“下海”潮。
第二波始于九十年代初期那段著名的讲话之后,这时候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都开始办理停薪留职。
既然现在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相应的宣传肯定就要到位。
各部门宣传的重点不一样,税务局宣传的当然就是积极缴纳税款的,朱永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他那个在银行上班的老婆帮他管账,每个月都会在规定日期内主动去管辖税务所报税,说句那啥点的话,在这个年头,不说是蝎子粑粑独(毒)一份,那也是排名前三的,该宣传的时候当然得宣传一下。
这也是李言诚说由不得他的意思。
其实前两年城东区的宣传部门都想拿老朱出来宣传的,这家伙可是好几个万元户,区里有这么一个能人,怎么着不得宣传一下啊。
既然要宣传,那就得调查清楚,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查才发现,这货以前干的是倒腾票据的买卖,虽然现在已经不干了,可不管怎么说,那些计划供应票都是严禁私人买卖的,这要是宣传后被人指出来,那他们这些人还不得跟着倒霉啊。
所以,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啦。
税务部门这边就不同了,人家朱永扬现在做的是正经买卖,而且积极纳税,该表彰就得表彰,该宣传也不能落下,给其他个体工商户起一个带头作用嘛。
至于说以前?那不归税务部门管。
听了李言诚的话,电话这头的朱永扬脸色都变成了苦瓜色,他不想要那个什么表彰,更不想被宣传,倒不是说他性格内向,而是他深知,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
“大诚,好处不好处的我不在乎,我就是担心会不会有人翻我以前的‘烂账’。”
“没关系,你拿出来几万块钱去采购上一批学习用具、课桌、板凳这一类的东西,然后去给周边的农村学校无偿捐赠。
你现在不是还承包了一个运输队么,你先跟想要捐赠的学校提前联系好,然后亲自开卡车拉着东西过去,这些学校如果有教室条件不好的,你再请工队帮着修缮一下,费用还是你掏。
记住,周边农村的学校,别整城里的,就这事儿你做上几次,保管就没人提你以前干的那破事儿了。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你别自己主动联系宣传部门,也别联系教育部门,要直接跟学校联系,其他的,会有人替你做好的。”
“这样就可以?”朱永扬有些怀疑的问道。
“按我说的做就行了。”
“没问题,这事儿是积德,我干。”
“嗯,那就这样吧,和你联系的港岛方老板那边你自己看着办,你们的生意我不参与,但我那个院子,你们不能给我做出什么改动,如果有地方要修补,以及日常维护,还是找老关。”
“我明白。”
听着电话听筒里传来挂掉电话后的忙音,朱永扬轻吁一口气,将手中的听筒放回到座机上。
尽管是从小就认识,这些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可就算是隔着电话线,他也还是能感觉到老同学身上那股扑面而来的气势,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
一旁正趴在桌上写什么的范云华听到自己男人打完电话了,便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看了过去。
“怎么样,我说人家李局长不会管你们的事儿吧?”
“你懂什么,这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我必须要说,外边好多人都知道我和大诚的关系,现在我又租他的院子,已经有人认为我就是在为他做事儿。
说他贵为公安局局长,有些事情不好做,所以才推我顶在前边。
虽然咱们自己知道没那事儿,可别人不清楚啊。
港岛那个方老板之所以要找我和程总合作,看重的八成就是大诚这层关系,所以我必须得说清楚。”
“行行行,你懂的多,我一妇道人家懂的少,我就想知道,刚才后边你们又说了什么,你怎么连积德都出来了?”
“哦,是这样的……”
听到妻子问这个,朱永扬将前因后果讲了一下。
听罢,范云华的眼睛亮晶晶的。
“老朱,李局长出的这个主意好啊,确实应该这样做,也别几万块了,十万,咱拿出来十万做这个,全当替咱们孩子积德啦。”
这几年朱永扬随着朱永扬赚的钱越来越多,范云华也越来越担心。
别人家都是因为没钱愁,到她这里成了钱太多发愁,这要是让别人知道,还不定要怎么骂她呢。
可实在是因为经历过那个时期,让她不得不害怕。
现在一听要花钱干些正经事儿,还是积德行善的正经事儿,她一开口就将那个钱数又往上拔高了一大截。
朱永扬一听媳妇儿要拿出十万块来,嘴巴动了动,他实在是想说败家娘们,那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你男人我辛辛苦苦一分一分赚来的,可听到说给孩子积德,他的话到嘴边又硬是给忍了回去。
行吧,就听媳妇儿的,唉!谁让他的钱有一部分来路确实不那么正呢,就当是花钱买心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