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君臣问政
第八百三十九章 君臣问政 (第2/2页)迟疑了一下,章惇道:“这几年殿下率军抗击辽国,虽说每战皆捷,鼓舞大宋臣民人心,也为大宋开拓了疆土,臣固然为殿下的雄才伟略高兴,可是作为宰相,臣不得不提醒殿下……”
“大宋这几年用兵频繁,抗击辽国动辄十万大军,还不包括间接辅助的各地厢军,乡军团练,调动的民夫徭役辎重等等,可以说,殿下前方兵马一动,臣在后方就要支应数十万人马的吃喝。”
“大宋国库岁入过亿,这一点不假,可国库的支出也不能全部给前线的将士,偌大的疆域,每天发生那么多的意外和预订支出,说实话,如今大宋的国库,已经快空了。”
赵孝骞的脚步突然一顿,神情终于出现了一丝变化。
实话确实不好听,但章惇既然开了口,只能硬着头皮道:“殿下若欲即位后立马便发起灭辽灭夏之国战,请恕臣直言,国库支应不起一场大战了,如今才五月,等今年的秋赋入库尚需数月……”
“秋赋入库后,同样也支应不起,很多固定的支出其实已经提前预支出去了,一场灭国大战至少耗时一两年,国库拿不出这么多粮食供将士们吃喝。”
赵孝骞微微动容,沉默许久,叹了口气道:“看来首先还是要与民休养,让大宋慢慢恢复和积攒元气,之后才能发起国战。”
章惇欣悦长揖道:“殿下能这么想,大宋之幸也,苍生之幸也。”
赵孝骞瞥了他一眼,道:“别把我当作穷兵黩武的暴君,我做事之前必然要想到后果的,实力允许的话,自然无所顾忌出去浪一浪,实力不允许,就老老实实蛰伏,不给自己惹麻烦。”
章惇笑道:“是这个道理,殿下说得通俗易懂。”
赵孝骞继续沉默地往前走着,章惇则小心翼翼地跟随。
良久,赵孝骞又道:“子厚先生,我做事喜欢务实,不喜欢搞那些虚的东西,明白我的意思吗?”
章惇顿了顿,道:“臣以前不明白,但现在明白了。”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既然与民休养,咱们朝堂君臣就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首先解决修正新政条款的问题,这件事牵扯了太多的人和事,还望子厚先生与我齐心协力,咱们劲儿往一处使。”
“登基大典后,我会与政事堂的诸公一同商议新政的修正,另外,还是那句话,朝中一些官员要下放,要深入民间,参与劳作,了解百姓疾苦,再回京述职,把百姓需要的东西真正体现在新政的条款里。”
章惇面露难色,道:“臣个人非常赞同殿下的做法,但此事恐难落实,朝中官员养尊处优,面对百姓时常年高高在上,若让他们下放到民间,他们多半是不乐意的……”
赵孝骞面色渐冷,道:“这个时候,咱们君臣就该拿出态度了,不愿意下放的官员就地罢免,无论牵扯到汴京的任何权贵功勋,皆不讲情面,若有胆敢闹事,公然违命者,我也不介意杀一儆百。”
“一手握玉玺,一手握刀兵,这才是一国君主该有的模样。”
“大宋多年积弊,原因就在这些官员身上,科举皆是寒门取士,凭什么当了官儿就忘本了?”
“子厚先生,你自问这些年推行新政,它真的成功吗?难道你不觉得新政已成了各方势力为己谋利,朝堂党争的工具?它原本不是为了造福苍生而存在的吗?为何变成了今日的模样?”
一番话如洪钟大吕,震得章惇脑子嗡嗡作响,冷汗禁不住从额头滑落。
“臣,臣有罪……”
“不忙着请罪,我说过,我做事务实,无论官员还是新政本身,哪里出了毛病,咱们就掰正哪里,让一切回到本来应该有的模样,但这一点需要子厚先生和政事堂的诸公全力配合。”
赵孝骞盯着章惇的眼睛,语气渐重:“这个时候,所谓的阵营党系,恩怨什么的先抛到一边,咱们先做事,事情做好了,做完美了,旧党也能主动归到新党里来,这就是人心所向。”
“子厚先生,新政不能再成为党系争斗,牵扯各方利益的工具了,受苦的只能是治下的百姓,当年介甫先生提出变法,耗费毕生的心血,难道就是用来让你们各方势力利用和争斗的吗?”
“你一直说要继承介甫先生的遗志,你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可你这几年的行事,果真是一心推行新政吗?你扪心自问,是不是同样也把新政当成了攻击政敌的武器?”
“这样下去,所谓的新政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赵孝骞的话锋芒毕露,字字诛心,说得很直白。
此时的章惇已是大汗淋漓,身子微微发颤,几乎快瘫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