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明正典刑
第九百章 明正典刑 (第1/2页)陈州所有涉案官员,上到知州曾叔礼,下到普通的州衙差役,包括与官员勾结的本地商贾,地主,士子,一个不留,全部斩立决。
“斩立决”的意思,是不用等到明年秋后,而是马上处决,明正典刑地处决。
圣旨已下,覆水难收。
官家亲自朱笔勾批,陈州二十三名涉案官员,六十余商贾地主,全部斩立决。
朝会上群臣被狠狠震慑,章惇站在朝班内一动不动,其余的朝臣没人敢再开口,事情就这么被定下。
“明日午时,汴京城外设法场,明正典刑处斩犯官和涉案人等,可允百姓围观,朕更欢迎汴京的朝臣们也去看看,希望诸公谨记为官初心,日后若有祸害百姓之举,陈州官员的今日,便是尔等的明日。”
赵孝骞说这番话时语气很冷漠,环视群臣的目光更冷漠。
整顿吏治,是一件极其漫长且艰难的事,但,必须要做。
古往今来,王朝更迭,除了天灾之外,更多的是人祸。
而“人祸”则大半是手握权力的官吏造成的。
当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推翻了王朝,天家贵胄被屠戮,江山改换新主,旧朝帝王身死社稷,而这些制造人祸的官儿,只要换一身官服,又能继续在新朝安享荣华富贵。
凭什么他们能过得如此舒服,改朝换代也影响不到他们?
大宋社稷只要存在一日,赵孝骞就决定不能让这些官儿太轻松。
大宋国祚至今已百年,这一百年里,文官享受了太多富贵红利,从今以后,也该让他们感受一下压力了。
“陈州官场,已烂透了,烂到了根子上,这还是仅仅只是一个陈州,便牵扯出了如此多的祸害,那么京畿路呢?整个大宋天下呢?”
“诸公可知有多少官员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多少百姓家破人亡,上告无门?”
“监察府难道不该设吗?若不是监察府,尔等在汴京坐享富贵的朝臣们,焉能知道汴京之外,竟有这般人间地狱般的景象?焉能知道人世间的恶,没有最恶,只有更恶!”
赵孝骞隐含怒火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殿内文武皆被震慑,不敢言。
“韩忠彦,甄庆!”
“臣在。”
赵孝骞盯着二人,道:“监察府和皇城司配合,继续整肃京畿路各州府县,明察暗访,体察民情民怨民声,各州府县官员若有祸害百姓者,监察府和皇城司据实上奏汴京,做到除恶务尽!”
“臣遵旨!”
“汴京监察府的基本架构已成,韩忠彦,日后监察府还要继续扩充,大宋各路皆须设立监察司,慎重考评,任用官员。”
“朕的治下,官员可以受委屈,但大宋子民不能受委屈!”
…………
第二天,午时。
汴京城外新设的临时法场外。
大清早便不断有官员百姓朝城外蜂拥而去,天才刚亮,法场附近已是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
百姓们神情透着兴奋,他们有的是纯粹来看热闹,有的则是兴奋于朝廷整顿吏治,雷厉风行斩决官员。
明明是午时才执行斩立决,这会儿犯官的囚车都还没到,可百姓们却很有耐心,他们大清早就抢占了最佳的位置,只等那些官员商贾地主被押解而至。
“一次斩首八十余人,其中二十多名犯官,啧!大宋立国以来头一遭啊!这热闹若是不看,一辈子都后悔。”人群里有百姓议论道。
“听说这还是陈州一地,就被揪出来这么多,官家新设的监察府看来是有点斤两的,跟以往那些官官相护不一样,人家是真为百姓声张正义的。”
“当初听说官家设监察府,我还以为换汤不换药呢,没想到监察府这么快就干出名堂了,以后咱这大宋的官儿啊,怕是不好当了。”
“有了监察府,咱百姓若有冤屈,也有地方上告了,是好事!”
百姓们聚在一起议论不停,最后终于说到了赵孝骞。
“咱们这位新即位的官家,不一样!他与大宋别的官家都不一样,他是个好皇帝!”
“没错,看看他坚持设立的监察府就知道,他确实是好皇帝,他懂民间百姓的疾苦。”
“当年官家还是郡王时,便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英雄,打得辽狗从此不敢南下,如今当了皇帝,同样还记挂着咱们百姓。”
“说不准咱们这两代人有福呢,有这么一位好皇帝在位,咱们百姓的日子应该会好过许多。”
“那得祈祷咱们的官家多福多寿了,最好活到一百岁,哈哈!”
“明日我就去大相国寺,给官家多烧几炷香,为官家多求几年阳寿。”
“同去,同去!”
明明是法场杀人的地方,围观的百姓人群里却不时传出愉悦的笑声。
那不仅是笑声,也是民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