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讲义第7面,这个地方讲到种子的体性。
《成唯识论》为了解释这个种子的内涵,它讲到种子有六种的相貌:第一个是刹那灭。说这个有漏位,我们凡夫在有漏位的时候,它的种子是刹那生灭的,它保存在第八识不是一种寂静的相态,它是不断不断的生灭,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它释放果报的时候,它也使令果报也是顿生顿灭。就是它这个因地和果报在释放的时候,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前后——果俱有。这两个都在强调一个因地的生灭、一个果地的生灭,这个是讲第八识的种子在有漏位是生灭性的,这是第一个内涵。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这个恒随转是说,虽然这个种子是生灭的,但是它可不会消失,它恒常随着第八识而运转。说第八识善恶种子的功能,是长时间的一类相续的运转,一直到佛果的究竟位才会消失掉,这样子才合乎种子义。说是我们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善业的种子、恶业的种子,只要我们还没有对治,没有修止观去消灭它之前,它永远存在,它也可能暂时不表现出来,说你这个人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但是那个是暂时的一片风平浪静,我们讲“山雨欲来风满楼”,那暴风雨还没出现。你内心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还没得果报,很多五逆十恶的罪业。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是一种暂时的安乐。因为这个第八识的种子是恒随转,不管是业性的种子,不管是名言的种子——一种思想的种子,都是恒常相续的。
我们看《阿含经》会知道这件事情。说是这个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他过去生是在这个欲界天受这个天的果报。从欲界天来的人,就是前生欲界天的人,他就习惯受用殊胜的五欲乐,贪烦恼特别重。难陀尊者是佛的堂弟,佛陀善巧把他度化出家了。出家以后当然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陀的这种法的力量不可思议,就像光明,就把他心中的这个我爱执破坏了,我爱执破坏以后,就观察身心世界没有一个我,所有烦恼都熄灭了。但是这个习气还在,难陀尊者去托钵的时候,看到女众,他还是欢喜看这个女众,上下打量。
上下打量这个居士就讥嫌了,你这个比丘不持戒,你看到女众这样子东看西看,就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陀说这个难陀尊者是一个阿罗汉,他内心没有烦恼,这是一个习惯动作,就是这个恒随转,他的内心当中还有这样的习惯。说这个舍利佛尊者,那当然是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但是他过去生曾经五百世做毒蛇,这个嗔心的那个种子都还在,所以舍利佛的这个身影它印在动物的身体,就是有这个动物从他身体爬过来,跟他的色身的影子接触的时候,那个动物害怕颤抖,就是舍利佛尊者他散发出一种嗔心的习气,那这怎么回事呢,恒随转。
所以说呢,我们讲是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这种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不管是烦恼种子,名言种子,一直要到金刚道后,那当然是成佛了,才能够彻底消灭,你说佛还有习气,没有这回事情,佛陀是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全部都消灭了,佛陀的身口意没有任何的过失。在成佛之前,我们曾经造过的业,我们曾经打过什么妄想,这种功能是恒随转。虽然它刹那刹那的生灭,但是它的功能却是相续不断的,除非你去修止观,你曾经很努力的对治,否则这个功能在你的内心当中是不会消失掉的,它暂时不表现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它是存在的。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它的体性是决定的,我们看说明,“谓随因地”,说这个种子它有这种善恶的因力,生善生恶的功能是决定的。说这个善种子决定招感可乐果报,恶种子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决定的。这个种子在心中刹那生灭,又恒随转,而这个每一个种子的功能,善性的种子,决定创造可乐果报,恶性的种子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事情是不会混滥的。
所以佛法有说是所谓的重报轻受,说是你…说你前几生是很放逸,你前生也很放逸,再前生也很放逸。但是你今生很努力修行,你很努力的持戒、修善、忏悔。你一修行,这个不得了了,你过去放逸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事;你一努力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业障都现前了。那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了,为什么我们修善却招感不可乐果报?不是这个意思。
这是怎么回事呢?“性决定”,就是说,你在第八识当中曾经累积了很多的罪业的功能,这个功能在你的心中,刹那灭、恒随转,你今生因为布施、持戒、忏悔的力量,把这个强大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毒逼出来就重报轻受,本来你这个罪业要到地狱去的,受刀山油锅的。但是因为你努力的修行的缘故,把这种强大的势力给对治掉,把这个病毒先提前把它逼出来,就让你有点小小的病痛。
换句话说,我们要深信,你布施持戒的因缘绝对不会招感不可乐果报,因为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每一个种子的体性是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你造了善的业力,是暂时没有起现行,它被累积起来了,把这个罪业先逼出来了。所以说这个叫做性决定,这种善恶的功能是决定的,不能混滥的。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说我阿赖耶识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善种子、恶种子,在我的心中“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那它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我今生那么努力的布施持戒,每天拜八十八佛,做早晚功课,这个广大的善业,什么时候出现让我受用呢?
待众缘,要等待因缘。说“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必须等到这个善业的力量成熟了,你才能够去受用你今生修持的果报。这待众缘是拣别自然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的,说这个人他今生又很健康,又很富贵,又很庄严,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是自然的,生命只是个偶然。所以这样子呢,佛弟子就是说要待众缘,就是你这个善业要变成可乐果报,恶业要变成不可乐果报,都要等待因缘的成熟,是这个意思。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意思是否定了外道的一因多果论。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果报体有很多的差别:有些人他健康,但是却长的丑陋;有些人他庄严,他可也是多病。我们一生的身心世界,累积很多差别的果报,那么外道就说了,这些差别果报就是一个因而已,就是大梵天。这个叫一因多果,一个因地创造了很多的果报,放在你的身心当中。
这个《成唯识论》论师是不同意的,就是引自果,说各别各别的身心果报,是由各别各别的业因引生的。说这个人他过去生,他虽然是布施了使令他富贵,但是他过去生嗔心重,嗔心重他相貌丑陋,但是他曾经有善心去做一些慈善事业啊,他今生有福报力,有福报力但是他丑陋。也就是他过去的因地的时候各式各样,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也错综复杂,而每一个果报都是各别各别的因地去招感的,这样子就是可以去对治这个外道的一因多果论,是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是说明,我们可以从六个方向来理解这个种子,它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从这个六个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种子它是一个如何的相貌,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法),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个种子和第八识,和它的所生的果法,这三个是「非一非异」的,什么叫非一非异呢?就是体用因果,有两层因果:说种子和第八识这个是体用的关系,种子和第八识;说种子和现行这个是因果的关系。
这当中《成唯识论》讲一个譬喻,说这个大海,整个大海是第八识,那么为什么有大海呢?当然是里面有水,这个水是种子,这个水当然有染污的水,有清净的水,各式各样的水,在这个大海当中漂过来漂过去,刹那灭刹那生。这个风一吹的时候,就把这个种子变成了波浪,就把海水变成了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所以我们从大海、海水、波浪,我们可以明白这个第八识的种子和现行的相互关系了,是这样子的。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到我们一个人的内心的种性,他讲一个故事:说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是在所有比丘尼当中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当然是一个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比丘尼当然是发了慈悲心,就离开了这个阿兰若,她所作皆办了嘛,就来到这个人世间,建立很多的念佛会,来摄受众生。
但这个莲华色比丘尼欢喜跟这些有钱的、富贵的这些妇女来往,特别喜欢摄受这些富贵的女众出家。这有钱的女众就说,师父啊,我们不能出家。莲华色说为什么不能出家呢?这些女众说,我们福报很大,烦恼又重,出家以后一定会破戒的。莲花色比丘尼说,破戒就破戒啊,没关系啊,她说师父啊,破戒到地狱去啊,这怎么说没关系呢?莲华色比丘尼就说,我过去的因缘说给你们听听看。
说我过去生是一个戏女,演这个唱戏的女众,因为这个剧情的需要,我演一个出家众,就穿一件袈裟的因缘,当然在演的过程当中,她也去揣摩做一个出家人的心态。哦,这么一次就跟三宝结下了因缘。这个世间上跟三宝有缘,这件事情就好办了,她生生世世就遇到三宝的住世,继续的栽培善根,就做在家的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这个善根慢慢的增长。一直到迦叶佛时代,就正式在迦叶佛的座下,剃度做一个比丘尼,做一个比丘尼,烦恼太重破戒了,破戒后她到三恶道去了。
但是这个有善根的人毕竟不一样,有善根的人,她这个痛苦的果报接触的时候,它刺激她的善根,她容易起惭愧心,就容易从三恶道解脱出来。就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后,得到人的果报,就到释迦牟尼佛地方出家,这一个时候善根成熟,就证得阿罗汉果。说是这个…我们内心当中的种子,“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就是这个善根进去以后,它不会消失的,它不会因为罪业而消失。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又讲出一个公案:他说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婆罗门,这婆罗门当然是邪知邪见。他有一天喝醉了酒,就跑到这个僧团寺庙外面大喊大叫,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释迦牟尼佛看到以后起大欢喜,叫目犍连尊者赶快把他抓进来剃度,剃度以后,他剃完度以后,他当然就累了就睡觉。睡醒以后,哎呀,我怎么跑到这个出家的寺庙,我是一个外道,怎么来到这个地方,他就还俗去了。
还俗去了这个弟子就说了,说佛陀,他是一个外道,邪知邪见,他喝醉了酒才想出家,你老人家怎么把他剃度了呢?释迦牟尼佛说,我观察这个外道,无量劫来都没有跟三宝结缘,这是不可思议,跟三宝都没有结缘。他今生因为喝醉酒的因缘,生起一念善心想出家,机不可失。所以佛陀的大悲心,赶快帮他种一个善根。因为我们一个人他曾经很认真的在三宝面前正式的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三宝的加被之下,我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他发了菩提心,他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善种子,这个种子在他的内心当中,“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
当然我们今天看出家众,在律上很严格的标准。但是以无量劫的因缘来观,就算一个出家众破戒,我们做居士的还没有资格批评他。因为他曾经…他如果说他出家的当时,很真诚的发了菩提心,他栽培这个善根也不可思议,这种体性不会因为后来的罪业而破坏,因为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罪业引生不可乐果报。当然,他到三恶道是在所难免,但是他的善根,这种引自果——各别各别引生自类果报,这种功能是不会消失的。
所以说,我们内心当中,在智者大师说,他把这个有情众生分成四类:
第一种、根利遮轻:这个人是最好的。说舍利佛,目犍连尊者,他们无量劫来烦恼和罪业就特别淡薄,善根也特别强。所以他虽然没有遇到佛陀,他们那个烦恼淡薄,一下子就得到禅定了。烦恼和罪障轻,内心都有禅定的功能,遇到佛陀以后,七天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那个遮障淡薄,善根的力量又强,佛陀的指点,一下证得阿罗汉果。
第二种、根利遮重:说这个人善根特别强,但是烦恼、罪业也特别重。举一个例子,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那个鸯掘摩罗,鸯掘摩罗他这个嗔心重,被他师父的误导,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师父要他杀一千个人,杀到最后这个城里面都躲起来了,没有人可以杀了,他要回去杀他的母亲。后来佛陀出现后度化他,为他讲这个因缘法,使令他烦恼淡薄,烦恼消灭,出了家以后,他在现生证得阿罗汉果,现生,出家以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你看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这个遮障很重了。但是佛陀引导他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种智慧的光明,它能够冲破遮障,遮障不能遮止它。当然这个烦恼重的人,罪业重的人,在修行可能会有很多的逆境,因为你要转变这个业力有逆境。但是毕竟这个智慧是不能障碍的,光明的智慧是不能被遮障障碍的——根利遮重。
所以这个人他宿世栽培的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这种人多数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难免到三恶道去。但是他只要遇到三宝住世,他善根发动的时候,他也很快就成就圣道,是这种情况。这种根利遮轻的人,他多数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间,等待佛陀的出世,等待佛陀的启发,那最好了。
第三种、根钝遮轻:说这个人他在世间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本身出生就没什么烦恼,他也不太造什么罪业,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他遇到三宝,他不相信佛法。这种人得度就困难,他也不容易到三恶道去;但是他要成就圣道就困难,因为他不相信佛法,就不能修学圣道。
第四种是最差的、根钝遮重:善根也薄弱,你跟他讲三宝的境界,他也不相信,烦恼又重。这种人的生命,多数都在三恶道了,偶尔到人间,时间不会太久,一下子又堕落。
所以我们这个种子有这些差别,善根的差别和遮障的差别,四种差别,再看种子的生因:
(二)种子生因
为什么会有这些种子呢?我们解释。这当中有两种的情况:第一个是本有,第二个是新熏,先看本有: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说我们无始劫来,这个第八识的异熟识当中,“法尔”,就是本来如此,它不需要任何的因缘,它就具足有生起十法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种色心诸法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不必有因缘的熏习,本来具足的,叫“本性住种”,是这种情况。第二种叫新熏:
二、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这个种子,有一种情况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现行,然后去熏习阿赖耶识,然后才变成了这样的一种功能,这样的种子叫习所成种。
我们在《成唯识论》的这个传承当中,基本上《瑜伽师地论》是偏重在本性住种,《瑜伽师地论》说一切众生有五种种性:第一个是无性种性,或者叫一阐提种性。说这种人他没有出世的善根,他不可能成就圣道,一辈子都不可能成就圣道,永远不可能成就圣道,你跟他讲出世法他不会相信,只能够修习人天的善法,无性种性;第二个是声闻种性,这个人他一定能够成就阿罗汉果;第三个是缘觉种性;第四种是菩萨种性,你跟他讲菩萨法他能够信解;第五个是不定种性,他有可能会入声闻的种性,也可能会入菩萨种性,就是他这个三乘的因地是不决定的。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只有菩萨种性跟不定种性能够成佛,其他的是不能成佛的。所以《瑜伽师地论》对于一切有情的判定,认为是五种种性,而这五种种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似乎是比较偏重在这个“本性住种”。而这个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他强调“习所成种”,认为一切的善根是后天栽培的,是熏习而有的,多分是有这两个传承。
在本论当中,这个十大论师,他有三种的说法,看这个讲义:
一、净月(论)师等——唯立本有。
二、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
三、护法正义——本新合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