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因为所谓的熏习有两个条件,就是你要受熏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要和合性:两个法的一个能熏和所熏,一定要和合的运转。说这个第六意识的前念熏习后念,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个等无间缘,是大小乘共许的了。第六意识是前一念灭,后一念才能够生起,那你前一念已经灭了,第二念才生起,那第一念怎么能够熏习第二念呢?这个熏习的义理成立,一定是两个法要同时存在。说这个手帕拿到大殿去,让沉香去熏,这个香和手帕要同时出现,你不能够说香已经消失了,手帕才出现,那谁去熏习手帕呢?所以前一念熏习第二念,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前一念已经消失了,第二念才出现,它们两个没有一种和合性,这第一点。
  
  第二点,要成就受熏持种,这个心识本身要无记,才能够接受别人的熏习。那么第六意识的性质是有善有恶的,它是不能受熏的,它不能包容善恶的功能进来,以这一点也不构成这个受熏的意义,当然没有受熏,自然就不能够持种了,第六识来持种这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这当中,第六意识不能持种,那一定只有是第八识能够持种了,在我们的粗显心识的造作之余,有一个第八识的存在,就是它不造作,你前六识有本事,你尽管造作善业恶业。但是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有一个第八识它不参与的,我不参与你造善,也不参与造恶,我这个第八识就在这个地方,刹那生刹那灭,把你所造的善恶业给记录下来,给保存下来,就是第八识做这个工作,它有持种心。从持种义可以证明有第八识存在,可以证明的。
  
  第二个、异熟心
  
  前面的是一个因相的建立,这是讲果相,《成唯识论》论师说,佛陀在《阿含经》讲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说有情众生的生命的生起是由一念的无明——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一念的妄动,一念的攀缘,好,就有无明了,不觉念起,而有无明。这个无明当然它就是躁动的,它要变成行,就是造业了,可能是造善业,也可能是造恶业。
  
  这个行缘识,这个造业以后就会熏习一个心识,当然这个心识是第八识了。这个心识等到因缘的时候,会把它的业力释放出来,就变成一个果报体,叫名色,当然也可能是一个天的名色,也可能是三恶道的名色,一个色心诸法。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个行、识、名色这三支,当然主要是识,这个时候呢,《成唯识论》论师就在探讨,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识到底是哪一个识?就跟小乘的论师辩论这个识是什么识?
  
  《成唯识论》论师说这个识,识往前对望这个行支,它是接受行的熏习。就是这个行当然是造业,这造业当然是前六识在造业,造了善业造了恶业,造业的因缘就有阿赖耶识的变化。所以这个识对望着行,它就是持种义,它代表了一个因相,它接受信息,接受善的信息,也接受恶的信息。但是这个识,转成名色,这个是一种异熟的功能,第八识的明了性,当它把善业释放出来的时候,它现的是一个人天的庄严的名色,人天的胞胎;当这个第八识释放一个罪业的时候,它现的是一个三恶道的苦恼的名色,这个时候识缘名色,扮演的是一种异熟的功能。所以说呢,这个识,识缘名色这是一种异熟心,而这个异熟心,当然就是第八识。
  
  为什么?因为异熟的识体,一定是无记的。
  
  因为你今天要把这个业性变成果报,这个心识本身不能增加这个善和恶,它一定要是无记性,一定是无记才能够做异熟识体的。而第六意识是有善恶的,所以它不能扮演识缘名色的这个角色,它不能扮演这个角色,它不是无记性。前六识不能扮演,那一定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它扮演着识缘名色的角色,因为佛陀说有十二因缘的存在,这个是小乘的共许。所以从异熟心的存在性,我们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第三个、三界趣生体
  
  三界趣,趣指的是六趣,就是在这个三界六趣的生命当中有一个自体,这个自体就是指有一个依止处。说这个三界的有情众生,他得了果报,不管是他正报的身心,不管是依报的资具,他所受用的这些环境资具,他有一个依止处。就像一个人,他有一个房子住,刮风下雨,不会伤害到这个人,它能够会保护这个人,使令他不失不亡,我们这个三界的这个果报体——依正二报,它也有一个依止处,使令这个果报体不失不亡。
  
  怎么知道呢?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但是你这几年来的出家的生涯,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可思议,你的第六意识造了很多很多的善业。要以第六意识判断你应该不是个人了,因为你这个业力是一个天的业力,或者是极乐世界的业力。但是事实上你还是个人,就是你那个果报体还没有失掉,这表示,在这个果报当中有一个执受这一期果报的心识存在,当然不是第六意识。就是有一个心识它能够做三界六趣生命的依止处,它能够执持这个生命体,使令它不失不亡,只要它业种子的功能还在,这个果报体就不失不亡,这个三界趣生体,的确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而这个三界趣生体的存在,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它必须普遍性,它普遍三界,它能够普遍在三界当中生起了别的功能,才能够做三界生命的依止处。而前六转识,在无想天的时候,前六识是不能活动的,所以前六识它本身不普遍,前六识到了无想定就不活动了,那谁来执持无想天的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呢?所以能够扮演三界趣生体的,也只好是第八识,因为它有普遍三界的这样的一种功能,所以从三界趣生体的建立,也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第四个、有执受
  
  前面的趣生体是一个约着自体,这个执受是约它的作用,生命的作用。说一个有情众生,他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果报体,这果报体的一念心跟境界接触,它有各式各样的感受,乃至于无想天都有感受,无想天的感受是不苦不乐的舍受,都有受。
  
  这个感受,是谁来安立这个执受呢,把这个生命当做一种“领纳以为自体”呢?当然不是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它没有普遍性,那么有执受,谁来执受这个果报体呢?那当然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有普遍性,这个道理跟前面类似。只是前面的趣生体是约着体性来说的,约着执持自体,这个是讲这个自体在受用环境的时候,它有一种执受根身的功能,这两个都是要普遍性的,那当然只有第八识能够扮演这个角色了。
  
  这四个是约着因果的建立,不管是因的建立,还是果报的建立,都必须有第八识的存在,否则这个因果就不能建立起来。再看第五个,以下是讲到因果的相续:
  
  第五个、寿煖识
  
  佛陀在经典上讲,寿暖识三者互相的摄持,说寿命、和我们身体的温度、和我们的心识,这三个互相摄持,只要有一个,就会有两个,另外两个就会存在。说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做梦,但是有时候不做梦。我们晚上睡觉大概有一个小时时间是不做梦,这个时候,前六识是完全不活动的,那是真正休息的时候。那么前六识不活动,但是你摸这个人的时候,他身体的温度还在,有这个暖,有暖就是他这个人生命没有死亡,寿命还在,寿命还在表示这个身体这个躯壳当中有一个识,还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当然这个时候的明了心识是一个微细的心识。
  
  那这个时候,《成唯识论》论师就说,你说这个心识是哪一识呢?你不能说它前六识,因为它前六识它不做梦它不活动。那么前六识不活动,这个生命的躯壳还有一个明了心识存在,那只好说是第八识。因为他的温度还在,他的寿命也还在,他还可以醒过来,他睡了觉以后还可以醒过来,所以从“寿暖识”这个角度,也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
  
  第六个、生死时心
  
  我们从临命终时候的内心状态,也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三种心会出现:
  
  第一个、是明利心,明白的名,利益的利。说我们一个人临命终之前,会有一个心识是非常明了的,清楚分别,头脑还很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临终的安慰开导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讲说是随念往生。说这个人造了罪业很重,但是没关系,我们临终在他明利心的时候安慰开导,能够在他内心当中建立一个强大的善念,或者一个强大的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念,也能够靠这个念力来转业力,随念往生,是可以的。所以临终的助念,临终的往生,一定在明利心完成,不能到死亡的时候。就是头脑清楚的时候,依止强大的善念的引导,然后强者先牵,先得果报,这是第一个明利心。
  
  第二个、昏昧心。假设明利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开导,明利心过去了,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到昏昧心,开始昏暗了,就像蜡烛快烧光的时候,慢慢昏暗。这个时候,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也慢慢失掉,慢慢失掉。它引导的功能,引导业力的功能,这个主导的力量也慢慢的减低了。
  
  第三个、闷绝心。到了闷绝的时候,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了,这时助念、开示都没有效果了,就只好随业往生了,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已经不能扮演随念往生的主导功能。这个时候这个有情众生,这个补特伽罗只有靠他过去储存在第八识的善恶业,在那个地方真妄交攻,强者先牵,看他的哪一个业力量最强,然后释放出来。假设他是善业释放出来,善业起现行,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他身体的温度,会从脚部开始冷起,他的心识是由下往上冲的,他的温度是由下往上慢慢慢慢的冷却。
  
  假设这个补特伽罗是罪业起现行,罪业势力强。罪业是一个粗重的,是下沉的,这个补特伽罗的身体的温度,是从头部慢慢冷却,慢慢冷却,然后从脚下面出去的。从闷绝的当中,我们也知道,闷绝的时候是前六识不活动;那这个时候的温度还在,就是有一个心识,当然这个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这个时候在释放业力,它也快要离开了,从这个临命终这种闷绝的“生死时心”,我们也知道有第八识存在。
  
  第七、缘起依
  
  这个地方是大乘论师引用《阿含经》,说佛陀在《阿含经》处处讲到一切法是因缘生,说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佛陀在《阿含经》经常说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佛陀在《阿含经》说,有一个识,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它能够缘生一个名色——一个色心诸法,一个生命体,而这个生命体的不断的造作,名色也会去创造一个心识。这个名色这个名,当然是前六识,前六识夹带这个根身去造业,这个名色缘识,这个名已经是第六意识了,那你说这个名色的造作去创造谁?
  
  你不能够说,第六意识创造了第六意识,那这个不合乎因缘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一定是有此有彼的。当然,名色是第六意识了,名色的活动去熏习又创造一个新的心识,这个心识只好说是第八识。因为你不能再说它是第六意识,没有说是自己创造自己,没有这回事情,这个是违背因缘法的,违背“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道理。
  
  所以从缘起法互相依存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跟前六识互为因缘,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了前六转识,前六转识的造作又熏习第八识,这样子前六识跟第八识才能够构成一种缘起的互动,这样子才能够合乎《阿含经》佛陀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这个是讲到第七。
  
  第八,识食体
  
  这个“食”就是一个滋养色身的功能。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的有情众生皆依食住,一切的补特伽罗他一定有食才能够维持生命,这个食有四种:
  
  第一个、段食。这个段就是,这个饮食本身是分段分段的。我们欲界众生就是要吃食物,要把它放到嘴巴咀嚼,咀嚼以后它有渣,把它排出去,这是段食。
  
  第二个、触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去接触我们欢喜的境界,欸,这样子也能够生起滋养色身,有些人他欢喜一种游戏,他玩了一天一夜,他虽然没有吃东西,色身还是可以维持的特别的光彩,他就是有这个触食,欢喜的境界跟他的心接触,能够滋养他的色身。
  
  第三个、思食。这个思就是希望,说这个人心中有希望啊,虽然他现在拜佛…身体多病,有种种的逆境,拜佛也不得力,念佛也不得力;但是他的色身,还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因为他对未来有希望。他知道我现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未来的生命是光明的,人活在希望当中,他也是一种加持力,也是一种饮食——思食。
  
  第四个、识食。这个识就是执持的意思。说这这地狱的众生,他没有段食,他也没有欢喜的境界可以让他接触,地狱的众生他心中也没有任何希望,今天死了以后,明天还要继续的受苦,百千万劫,他哪有什么希望?地狱的众生是怎么活过来的呢?他没有分段饮食的滋养,心中也没有欢喜的境界来滋润它,心中也没有希望。那唯一的就是识食了,就是第八识的识食,从这个识食体,可以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这个五六七八是就着因果的一种相续,必须有第八识的存在才能够建立补特伽罗的生命的相续。
  
  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