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6面。十六面我们看偈颂的地方。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
这一科是讲到第三能变的相应的心所。天亲菩萨把我们心识的活动,分成了三能变,也就是所谓的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和了境能变,我们这一大科是讲这个了境能变。这个了境能变的主要功能,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合起来说,这个第三能变的主要功能就是了境,它能够去了别外在的境界,它有这个了别的功能;开展出来就是差别有六种,它的了别的情况是有六个心识,六个心识它们各有各的了别的境界。
比如说是眼识去了别色尘的境界,乃至于意识了别法尘的境界;所以开展出来就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在六尘的境界了别,这个就是我们讲了境能变的主要功能。第三能变的这个了别性它有两个主要的特色:
第一个,在因地上它造业力是“善不善俱非”。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它在因地上完全是无记的,它也不造善,也不造恶;但这个第三能变的这个了别性,它是“善不善俱非”。它能够广泛的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造种种的善业;它也能够起一个粗重的烦恼,造杀盗淫妄的罪业,造种种的罪业。所以它这个造业力是通善通恶,这是它第一个特色。
其次在果相上来说,它这个受用果报,它的感受是“皆三受相应”,不像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的感受都是“相应为舍受”。就是第三能变这个了别性,它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它有苦乐忧喜舍的种种的感受,感受的范围也特别的广泛。
所以我们知道第三能变,它的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说,在整个三能变当中,它因地的造业最强;在果报的受用当中,它那种对果报的感受,对苦乐的感受也最为明显;所以这个第三能变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是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这个第三能变我们是不能够去轻视它,要认真的学习。基于这个理由,天亲菩萨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它造业最强,它的感受也特别的明显,所以就把这个心所开展出来;因为这个第三能变的不管它因地的造业,或者果报的受用,它都不是单独活动,它有它的眷属,就是有这个心所。
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是善心所,这个善心所的意思就是说,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的活动,会引生我们今生和来生安乐的果报,所以安立做善。这十一个善心所,我们在修学上分成三个次第,在修学次第上是三个次第,「信,惭,愧」,这三个是属于成就信心的功德,信心;这个「无贪,无嗔,无痴」的三善根,是属于智慧的功德,成就智慧;「精勤,轻安,不放逸,行舍」这个是属于禅定的功德,信心,智慧,禅定,三种功德;这个「不害」呢是一个大悲心,这是通于前面三个。这是我们在次第上分成三个部分来成就。先看第一个,看这个信。
(三)善十一。一、信
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这个信心的一个相貌,就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从它的一个别相来说呢,我们对于三宝的功德,它的一个「实德能」:第一个、它的真实性,我们能够随顺忍可,我们相信三宝是无所不在的,三宝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真实性的一个忍,随顺忍可。
第二个、对于三宝所具足的功德,我们内心能够欢喜好乐,对于这样的广大的功德,我们内心当中有欢喜心,好乐心。
第三个、是能,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努力能够成就,所以对于这个三宝,我们自己的能力有一种希望成就的一个希望。
因为我们对于三宝的存在性、功德性和成就性,有这样的信心,我们就来到了三宝的境界。这是对于这个信心的一个别相。从总相来说,就是心净;就是这个信心的主要相貌,就是清净而没有虚伪,没有虚伪相,是一种真实的。
这个地方呢,在《成唯识论》就说了,说所有的善心都是清净,为什么单独在信心这个地方安立做心净呢?这地方解释了,因为这个信是针对不信而安立的,不信的体性就是染污,而信心它有对治不信的这个力量,所以安立做心净,心净为性。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或者念阿弥陀佛,或者持大悲咒,这个法本身是具足一种功德力;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对这个法有怀疑的心,我们这一念心跟法宝接触的时候,就把这个法宝的力量给染污了,使令这个法宝对我们本身有离苦得乐的力量,那种功能力量失掉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信,我们在修习这个法的时候,只是用这个法来让内心止静一下而已,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法对我们有救拔的力量;不信的缘故,就把这个法宝的力量、功德给染污了,所以这个不信安立做染污。
反过来,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心是清净的,能够使令三宝的功德表达出来;一分的信心有一分的功德,十分的信心生起十分的功德。所以这个信心的总相是心净,是清净而无虚伪,是这样安立的。
这个信心,在《弥陀要解》讲这个信心讲很多,不过到正文的地方,站在一个净土角度,我们主要是建立两种信心:
(1)、信他:一种是他力的信心。就是刚开始在忆念弥陀的时候,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是无所不在的,深信诸佛皆充满。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阿弥陀佛,耳朵听不到阿弥陀佛,但是我们深信佛的法身的功德是遍满法界,随时存在的。那么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是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我们相信这个名号的功德,它一定能够救拔我。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就是这个清水珠它一定有功能,有这样的力量,能够把这个染污的水转成清净;就是名号的功德进入到我的心中,它一定能够灭除我心中的烦恼和罪业;你要相信佛菩萨的威德力不可思议。这是第一个,他力信心。
(2)、信自:其次,你也要建立一个自力的信心,你要相信你能念的这个明了心也不可思议。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你明了的心识的功能也不可思议,它的体性跟十方诸佛是无差别的。所以我们刚开始这个大乘的信心,就来自于他力的信心和自力的信心;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依止这一份清净的信心,就皈依在三宝的座下,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这个时候,我们称为自己是一个佛弟子。这个佛弟子的安立是靠信心安立的。
二、惭。三、愧。
有了信心以后,我们就会深信业果,当然这个信心是对于佛法僧三宝,但是主要的是对于法宝。我们相信这个生命是有一定的规则,说是善业引生安乐的果报,罪业引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永远遵循这个规则在运转。那么我们依止这样的这个业果的真理的信心,我们内心当中开始生起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说是这个世界上有无量无边的善业,虽然我不能够一一的成就,但是我的心情对于善法是尊重赞叹;我的身口意还有很多的罪业,不能马上的消灭,但是我对于罪业的态度,我是诃责排斥。这样的惭愧心,多少就能够调伏我们身口意的罪业,使令它的势力慢慢的薄弱。
我们一个人要不深信业果,说是这个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规则,我们不把善业当一回事,也不把罪业当一回事;就是随心所欲,你的心情造善造恶,就是随心所欲。那么当然这个惭愧心的生起,一定是深信业果,从对生命的观察知道生命是由业力所决定的,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去尊重善法,诃责恶法。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就是仰仗这个信心和惭愧心的支持,使令我们这个身口的罪业慢慢的减缓下来;我们刚开始的次第,就是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就是内心当中就依止这三道的功德来修学佛法。进一步我们可以再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以后,我们就能够成就无贪、无嗔、无痴的三种善根,开大智慧。
四、无痴
前面的信心,就是靠了一点的惭愧心,来折服这个身口的罪业,但是这个内心的波动是不能调伏的,所以我们觉得内心的不安,就要求自己更加的努力的用功修学。刚开始在这个三善根当中,我们先成就无痴的善根,这个无痴,当然指的是智慧,观察生命的真实相。这当中主要的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天台宗说是观照现前一念心识即空、即假、即中。
(1)即空:这个生命的真相,我们刚开始不要去观外在的环境,说这一棵树长的怎么样,那个房子盖的怎么样,先不要管外境,你先观照你现前这个明了的心识的活动。从体性上观察,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说是我这个念头,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但是这个善恶念都是因缘所生法,从本性上观察是毕竟空的。
那么我们从这个因缘所生法当中,深观到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我们容易发起菩提心。所以在菩萨戒上说,这个菩提心的一个总相,是依止对于真如佛性的信心安立的;说你凭什么敢发菩提心呢,你怎么知道你这个烦恼无尽能够誓愿断呢?凭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一份的信心。
(2)即假:在整个空性当中,我们念头一动,就具足十法界的因果;那么有各式各样的念头,就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
(3)即中:那么即空即假即中,把这个空性的体性和这个因缘法的这些假名、假相、假用把它合起来,空有无二,就是即中了。
我们刚开始要先建立这样的一个理解,就是明白生命的真相。由这个无痴的智慧开展出来以后,我们就能够修学无贪和无嗔。
五、无贪
这个无贪的善根就是说,「对于有、有具,无着为性」。对这个三界的可爱的果报,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染着的心情——无着;这个无着的意思就是它不是缘缺不生,它是对治义,它有这个对治的力量。这个贪烦恼的活动,当然它的所缘境很广泛的,不过多分来说呢主要的是两个:就是年轻人是贪这个色,老人家是贪财。
(一)不净观:说年轻人血气方刚,贪爱这个色身。这个色身的贪爱的对治,是修这个不净观。说我们的贪爱心的生起,佛法的意思是来自于颠倒;说你为什么会贪爱呢,就是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美妙的,一种清净的颠倒;所以我们应该透过这个观,去观察色身的真相。说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
1、观内相不净:说是我们这个色身是怎么回事啊,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今天把这个色身的皮和肉剥开以后,去观察色身的内在的相貌,这个心肝脾肺肾,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
2、观外相不净:这个不净物它还不是完全在里面,「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这个九孔,白天晚上经常流出不净的东西,就像这个漏囊盛粪一样。
我们刚开始当然是…就是心中颠倒,你强迫你自己一次一次的去观察,观察久了以后,你内心当中就产生觉悟了;哎呀,我过去的思想果然是颠倒错误的。这个时候对我们贪爱的心就有调伏的力量,这个是调伏贪爱的烦恼,年轻人多数是要修不净观对治这个贪烦恼。
(二)无常观:老人家呢,老人家的心情是没有安全感,所以他认为财富是他的皈依处,贪着财富;这怎么办呢,也是要修观,修这个无常观。说是「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说我们今天把这个财富贪着积蓄起来,不加以布施,等到我们有一天死亡到来的时候,诸未施财无常灭,这个死亡一到,把所有财富都破坏了;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在有生之年,把这个财富布施出去,转换成一种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能够引生到来生受用的,使令我们来生由于这个善业的力量,得到可乐的果报。
所以我们应该是要把这个无常败坏的财富,把它转换成善业,这个善业才是我们依止处;所以我们透过这个无常观能对治对财富的贪着。所以这个无贪、无嗔、无痴呢,从前面的信心,而变成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是一个无贪善根的生起,就是修观。再看这个无嗔。
六、无嗔
这个嗔心是对于这个苦、苦具的一种憎恚;那么对苦、苦具的憎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因素,一种是非人为的因素。我们的嗔心…当然有时候我们的嗔心的生起也是跟天灾人祸的因缘有关系;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嗔心生起都是人为因素,都是跟一个有明了性的补特伽罗生起对立生起,大部分。所以多分来说,这个嗔心都是修慈悲观的;说是有些人嗔心很重,他跟众生接触他内心当中就发脾气。这怎么办呢,当然这个念头嗔心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也可以对治。
(1)、说是你先修「平等舍心」:这平等舍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一念心,你也不是一天到晚起嗔心的,你有时候看到某一个人也是起欢喜心嘛,你对某一个人就起嗔心,这个时候你应该修平等舍。你观想这个世间上这个冤家和亲属都是不决定的,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的决定性,一定是这样的。说是他这个人今生是你的亲属,前生可能是你的冤家;那么说这个人今生是你的冤家,他过去生是你的亲属,或者来生是你的亲属;亲属和冤家这件事情是不决定的,它随时都会有变化的,不是我们所想象那么的坚固,那么的坚定不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