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所以我们修慈悲观,第一个,先修平等舍,使令我们内心先调柔一点;就是这个亲属和冤家的定义是不决定的,因缘是随时会变化的;这样子使令我们这个刚强的心性调柔下来。
(2)、正修慈悲观:调柔下来以后呢,就正式修慈悲观了,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说是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今生的生命,我们应该从今生的时空跳脱出来,看到我们过去有无量的生命,而每一次的受生都有一个母亲;从这个无量生命的观察,我们知道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它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它做我母亲的时候,对我的呵护,对我的照顾,跟今生的母亲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们对我有恩德。知母念恩,我们产生报恩的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生起对它慈心和悲心——与乐拔苦的心情。
就是说,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完全是生起一种彼此的陌生;人跟人的对立,一个国家跟国家的战争,主要就是大家没有互相的理解对方;其实我们从无量的时空去观察,人跟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密不可分的。就是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你跟我完全没关系。那么人跟人之间没关系的时候,一点误会生起,就容易马上对立起来;但事实上,人跟人之间不是没有关系,人跟人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每一个众生它跟我什么关系呢,它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那么这关系就很密切了;在这一层因缘之下什么事情都是好商量的,人跟人之间你能够找到一个共通的关系以后,要化解彼此的误会就容易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应该要跳脱这暂时的今生的因缘,去看到过去的生命,就知道了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跟我的关系它是如此的密切;这样子呢,就有助于我们对一切众生生起一种善意,散发出我们的善意。我们希望一切有情它有痛苦,我们希望今天修习的功德拔除它的痛苦。它没有安乐,我希望把今生所修学的功德,施给它种种的安乐,我们内心当中很真实的散发出这样的善意出来。你不断的修学,你那个嗔心就能够有变化,转成慈悲心,转成一种无嗔的善根。这慈悲心,当然是菩提心的基础,一定有慈悲心,才能发菩提心。
这个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是调伏我们心中的烦恼;就是我们从前面的深信业果,断恶修善,而达到了修习止观,调伏烦恼。你心中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现前,不再像以前,老是随着烦恼而转;你多少能够做的了主,当然这个是心中有一个法宝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呢,这智慧的功德——这个止观的力量还是薄弱的,就是这个内心还是属于散乱心的阶段,这种智慧也是闻思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接下来要成就这个禅定,这个禅定的功德就是勤、安、不放逸、行舍。
七、精勤
这个勤当然是精进,专一相续,精者专一,进者相续。我们如果是成就一个闻思的智慧,那你当然不必说很精进,一天大概静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就够;但是你要成就禅定,那非得要专一相续不可,要把世间的尘劳放下。
八、轻安
这个精进以后呢,会产生一个轻安,这个轻安就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这个轻安啊,它的次第就是透过我们对于所缘境的专注,一次一次的专注以后,先达到内心的寂静,产生内心的轻安;然后再引生色身的气血的调畅,再产生色身的轻安;这个轻安乐是我们判断禅定的一个关键点。说这个禅定有三种功德:明了、寂静、安乐;这明了、寂静是比较微细。但是一个人禅定是不是真实的生起,就从他的是不是有轻安乐可以判断;他的身心,是不是从这个粗重性转成轻安性,这个是禅定生起的一个判定标准。
九、不放逸
不放逸,这个地方的定义就是说有两个:第一个、「于所断恶,防令不生」,对于所断除的恶法防止使令它不生起;第二个、「于所修善,修令增长」,对于所修的善法,使令它增长广大。当然这个不放逸,这种摄心在道,这个是加行位的菩萨才完全做到的,就是有禅定的菩萨才容易做到。
十、行舍
行舍,那么这个行舍也是禅定一种禅定的功德,就是「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个平等就是内心当中保持明了寂静,它也不高举,但是它也不昏沉,就是平等;正直,这个正直呢就是相续,你一个念头安住在所缘境,第二个念头也安住在所缘境,它没有这个邪曲的情况,这叫正直;无功用住呢,就是你前面的平等正直是任运生起的,不必假借如理作意的,这无功用住。这当然也是一种禅定的相貌。
我们从前面的一种闻思的智慧,达到禅定以后,就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前面修习止观,调伏烦恼,那这样的这个禅定的加持,就是一种修慧,修慧那个观照的力量它特别强大,那真实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
十一、不害
这个“不害”,这不害是通于前面的,通于前面的信心、智慧、禅定,就是「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悲悯为业」。对于一切有情众生,一种不加以损恼。这个无嗔和不害是不一样的,这个无嗔是一种慈心,你是施给众生安乐;这个不害呢是悲心,是拔苦。
我们这个修菩提心,第一个次第就是修这个不害,就是你刚开始先修这个不损恼众生;就是你经常要观照你的这个身口意,我不希望有情众生因为我的关系而痛苦,当然众生会有痛苦,但是这个痛苦不要因为我引起;我绝对不能够以我的身口意,加诸痛苦给众生。你修这个法门,就是你经常的去…念念去注意这件事情。
我们一般人的心情只考虑到自己的安乐,就是你的动作、讲话,不把众生当一回事的;那你这个修大悲心,修菩提心,修不起来,你一辈子也不可能修大悲心了,你整个人就是自私自利了。所以我们这个修大悲心的第一个方向就是,你不但是注意你的安乐,你也在开始关心旁边的有情了;就是你每一个动作,你每讲一句话,开始回光返照,我希望我的这个身口意的发动,不损恼有情,这个是我们修大悲心的一个基础,不损恼有情。当然这个不害是通于前面的信心、智慧、禅定,都是包括不害的。
这个就是我们在生起善心的三个主要次第:就是信心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和禅定的功德。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十一善心所也。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这个三善根,这个地方藕益大师解释了,说它能够生起一切的善法,就叫根,就像这个树根,树根能够生起一切的枝叶花果。我们一切的善法,都是从无贪、无嗔、无痴而生起的,是这个意思。
“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
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这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这个善的心所很多很复杂,这十一个心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什么相对的善心所呢?第一个欣。这欣是善法欲,对于善法的一种希求,希望。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厌,七不悭,八不骄,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这个地方,藕益大师是把《成唯识论》所列的这十七个善心所都把它列出来。
但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它解释说,为什么在《百法》的时候,天亲菩萨只安立十一个呢?因为这十七个善心所,跟前面的是开合的不同;它这当中的每一个心所,事实上是前面的十一个心所的组合。比如说这个欣,欣求的心,第一个这个善法欲,主要是信心跟惭愧和合;一个人会生起一种希望,希望离苦得乐,希望成就佛道,当然是来自于对佛法的信心和惭愧,你有「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的念头,才能够生起这个愿力。所以这十七个善心所,事实上是前面十一个心所的和合;也没有离开十一个心所,所以这十一个心所最有代表性了,就不用再别立了。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藕益大师对不别立呢他安立了两个理由:
第一个:因为少善能敌多恶。因为善法是能够破恶的,不是恶法能够破除善法;说我们心中有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没有善法。那么换句话说呢,在整个修行当中,这十一个心所你成就以后,就能够破除一切恶法,就不用再安立其他了,这十一个心所就足够对治一切烦恼了,所以他就不再别立了。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我们在对治烦恼,要从对治义来说,那观察烦恼的别相了,说是不净观对治贪烦恼,慈悲观对治嗔烦恼;但是要断烦恼,是观察这个烦恼的总相,烦恼的总相就是空性。所以真实断烦恼是“悟解理通”的,那是你观一切法空,那么贪烦恼是空,嗔心也是空,一空一切空的。那就不用安立那么多善心了,那一个无痴就够了,这个智慧生起的时候,所有烦恼都破除了。所以这样的理由也是可以安立十一个善心所就够了。
这个地方的确是藕益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少善能敌多恶。就是我们这个凡夫是带了信心来修学佛法,但是我们面对无量无边烦恼,这当中我们的确是有很多的障碍。但是这个障碍的问题,我们刚开始先不要去管这些烦恼,先把这个烦恼放一边;就是说,你不是一天到晚起烦恼,你总有心平气和的时候,你赶快利用这个心平气和的时候,去修学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就是你要赶快在你的黑暗心中,点起一分的光明。
所以这个修行法门是先生善,再破恶。
说你这个烦恼一大堆,在那个地方压抑,压了这个烦恼,另外一个烦恼蹦出来;压了另外一个烦恼,另外一个烦恼蹦出来,这不行。你一定要赶快让你的内心当中生起功德,生起止观的力量,就是你一定是先生善才破恶的。
我们讲《净土圣贤录》,这个宋朝这个张善和居士;他张善和这个一生是杀牛,这个杀心在整个菩萨戒里面罪业是最重的。还不是杀了几只,杀了一辈子的牛,到临终的时候,地狱火现前了。这个时候,善知识跟他讲,你这个时候修什么法门来不及了,赶快念阿弥陀佛;他就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点香,念了大概十句,这个时候他就说佛来了,然后就往生净土去了。说是这个少善能够破除多恶,就是说,虽然他临终只念了十句的佛号,而他造了那么一生的罪业,但是这个善法能够破除恶法。
说为什么呢?藕益大师作解释说,因为这个善心是随顺你的佛性,他是一个真实的心,你生起善,那是真实的心;你生起恶念,那是随顺无明的,那是妄想的心;真实是能够破除虚妄的,虽然你的虚妄的心很多,但是真实的心一生起的时候,就把虚妄的心完全破坏了,说是这个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道理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虽然带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来修学,但是你首先要赶快生起你的善心;刚开始先生起信心,惭愧,然后起码生起无贪、无嗔、无痴,起码。多少能够用这个止观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应该是起码达到这个程度。这个是讲到善心所,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在那十七个善心所,第六个厌是指什么意思。
【师父答疑】:它这个厌,主要是对这个五欲的境界的厌恶,它的厌是这个意思,这个厌是无贪开展出来的。这个地方这十七个心所,在《成唯识论》有详细解释,你们可以看一下。不过它对这个欣,就是第一个欣,《成唯识论》讲的是特别多一点,其他讲的比较略。不过这十七个心所都是这十一个心所的和合,就是不离开这十一个心所,所以我们下手的时候,注意这十一个心所就够了,就可以了。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说,它这个所有的善心,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强调一个观念,就是所有的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乃至所有的禅定,你在栽培善根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要皈依三宝,跟三宝相应;你不皈依三宝,你在外道当中修学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那都没有这样的力量,都没有到彼岸的力量;所以你依止的教法,你所皈依的教法是佛陀的教法。当然这个皈依三宝,主要是皈依法宝,主要是大乘的不思议的经典,这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所以它这个整个善心生起,完全是皈依三宝基础之下安立的;你不皈依三宝,那你这个善心所就是外道法,它就不一定有破恶的功能;就算有破恶的功能,也不像我们佛法当中有成佛的力量,那么破恶没那么彻底。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