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征服之策
第三百六十二章征服之策 (第1/2页)对于平、交二州,张虞更希望和平统一,军事手段能不用就不用。毕竟二地偏远,汉少而夷众,如若动兵远征,所费辎重决不下百万石。与其花这笔钱打仗,不如用这笔钱笼络士氏与公孙氏。
“父皇,辽东风土人情何如?”
蔡袭好奇问道:“儿闻高句丽国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而在南韩国强盛,人不知跪拜之礼,好种五谷,刑法严峻,文身长发,与倭为兄弟宗邦,不知是否如此?”
蔡袭被遥封为辽东王以来,便随蔡邕治古书,专门了解辽东的情况。对三韩、高句丽及扶余等夷粗有知之。
张虞沉吟了下,说道:“高句丽以渔猎为生,兼种谷物,养牲畜。天冷地寒,物产不丰,故人皆好斗。而三韩与倭人近似,纹身美发,知田蚕,作绵布。中国如有动乱,多有民众流入三韩,或浮舟至倭国,故倭、韩遂知农事。”
日本与东亚大陆的联系非常早,在先秦时期,因山川相隔之故,朝鲜与倭国的联系比华夏文明的联系更紧密。朝鲜依赖中原的文化、技术传播,而倭国依赖朝鲜的技术传播。
在秦汉之间,中原大乱,朝鲜率先吸收到大部分汉人移民,少部分浮海至倭国,故在倭国中称东渡而来的汉人与朝鲜人为‘渡来人’。
渡来人因掌握先进的文化、技术,在倭国社会中地位比较高。随着先进技术的传播,倭国生产力大跃进,摆脱了原始的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城邦社会,而这一阶段被称为弥生时代。
魏晋时期,在华夏文明的影响下,三韩与倭国从奴隶城邦跃进到封建社会。其中倭国凭借铁器、牛马的传入,从九州岛渐渐统一日本列岛。而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大化改新,便是倭国进入到封建社会象征之一。
今汉末之时,倭、韩两国尚在奴隶城邦阶段,三韩有国七十八,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计五、六万户。而倭国城邦未知,商贾常浮海至三韩,购买铁器、牛马,以强壮国力。
“父皇,三韩趁中国衰弱之际,屡犯郡县,掠夺人口。今我朝强盛,当征讨之,以为威慑,或效孝武皇帝,开疆辟土,将韩国并入国朝,归由平州管辖。”太子张洛竭力作出好武模样,说道。
张虞微微颔首,说道:“三韩夷民知耕谷田,能作绵布,与中国民众同。若能征讨并土,教化数代,当通识经学,能为唐人矣。然伐三韩易,治三韩难,此事需从长计议!”
汉武帝征服卫满朝鲜,在辽东与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但因置郡花费巨大,在汉昭帝时期废除了真番、临屯二郡,罢归乐浪郡,故实际上汉武帝设立的汉四郡仅存两郡。
若严格上说,汉武帝设立过五郡,另一郡名为沧海郡。但因设立成本太大,在一年后便被废除。
而玄菟、乐浪二郡之所以不被废除,关键在于二郡具备战略与经济价值,且赋税能维持郡行政的基本开支。
当然了,其中最关键在于汉帝国长期的资源投入。汉武帝四处扩张领土,动用兵马征讨是一回事,后续长期的资源投入才是关键。
如在汉武帝时期,公孙弘认为汉武帝设立朔方、沧海等郡是‘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而汉武帝气不过,让朱买臣辩论,最终让公孙弘屈伏。但屈服之余,公孙弘提出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
因此,设立郡县后的每岁投入之巨大,对汉帝国而言都难以维系。
三百多年以来,在华夏文明的影响下,三韩其实具备了征服的价值,如三韩虽说奴隶城邦社会,但有设立律法,百姓懂得种田与纺织,并且会冶炼铁器。
若有国家征服,并进行适宜的统治,那么便能够在三韩建立起统治,而后来扶余人南下建立的高句丽便证明了这一点。
思索了下,张虞问道:“三韩如设郡,其花费巨大。太子可有见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