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1章 摊上这样的领导,谁会不为他死心塌地?

第421章 摊上这样的领导,谁会不为他死心塌地?

第421章 摊上这样的领导,谁会不为他死心塌地? (第2/2页)

“张都督似乎还未完全领会相爷之意。”
  
  李翊微笑:
  
  “……无妨。”
  
  “待明日朝会,他自会明白。”
  
  窗外,春日渐暖。
  
  相府院中的老梅已落尽最后的花瓣,新叶初萌。
  
  ……
  
  次日,未央宫朝会。
  
  刘备强撑病体临朝。
  
  百官刚刚奏事完毕,张飞便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陛下!臣有本奏!”
  
  “越王刘理无诏返京,违制擅离封地,当依律治罪!”
  
  此言一出,满朝寂静。
  
  人人都暗自捏了把汗。
  
  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朝中非如张飞般位高权重之人刚聊这个话题。
  
  刘备轻咳数声,嘴角却泛起丝丝笑意:
  
  “……益德今日竟与朕论起礼法来了?”
  
  “真是难得。”
  
  张飞涨红了脸,直言道:
  
  “兄长……哦不,陛下!”
  
  “礼法乃国之根本,岂可因私废公!”
  
  刘备一抬手,将之打断,缓缓道:
  
  “越王虽违制,然其情可悯。”
  
  “陈元龙乃国之柱石,女婿奔丧,合乎人伦。”
  
  “且……”
  
  他目光扫过群臣,“其子留京半载,朕岂忍令其骨肉分离?”
  
  李翊出列附和:
  
  “……陛下圣明。”
  
  “孝道乃立国之本,越王尽孝,当予体恤。”
  
  汉朝以孝治天下。
  
  不孝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作秀的可能。
  
  比如,二十四孝里面著名的“陆绩怀橘”。
  
  这百分之一百是作秀。
  
  说到底就是陆绩偷橘子,被骷髅王逮了个正着。
  
  美其名曰是给母亲留的,成全了他的孝名。
  
  但逻辑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陆绩出身于庐江陆氏,是江南鼎鼎有名的大族。
  
  根本不至于沦落到要靠偷橘子给母亲。
  
  更别提,骷髅王那是只结交名流的。
  
  一个连橘子都吃不起的普通人家,又怎能上得了袁术的餐桌?
  
  考虑到陆绩当时还是个小孩儿,应该就是单纯贪嘴,藏了几个。
  
  被袁术逮着后,找借口说是给母亲留的。
  
  在推崇孝道的汉朝,大家就都不会怪罪他了。
  
  从侧面也能反应出,
  
  即便上骷髅王,面对这样“孝顺”的小孩儿,也会“惊奇不已”。
  
  所以,越王违规礼法的行为,看似很不合规矩。
  
  但只要他披着“孝道”这件衣裳,至少在汉朝,是没人会去怪罪他。
  
  或者说没人能在这件事上深究他的责任。
  
  所以,李翊对此也是就事论事。
  
  说越王回京,虽不合规矩,但合乎情理。
  
  不过,饶是如此,朝中依然有不少大臣对越王进京一事持怀疑态度,纷纷道:
  
  “……然祖宗之法不可废。”
  
  “若藩王皆效仿,朝廷威仪何存?”
  
  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刘备却突然下旨:
  
  “太子刘禅、翼王刘封听旨。”
  
  二人急忙出列跪拜。
  
  “你二人为兄长,今日便代朕至城外驿亭,迎接越王返京。”
  
  此旨一出,满朝皆惊。
  
  以太子之尊亲迎藩王,实乃殊荣。
  
  张飞还要再谏,被关羽以目制止。
  
  “哼。”
  
  张飞内心大是不爽,横叉着腰,不发一言。
  
  洛阳城外十里长亭,旌旗招展。
  
  刘禅与刘封并立亭中,身后仪仗肃列。
  
  刘封低声道:
  
  “太子殿下亲迎,是否太过隆重?”
  
  刘禅温声道:
  
  “父皇既下旨,自有深意。”
  
  “况且三弟久别归来,理当如此。”
  
  午时将至,
  
  远处烟尘起处,一列车驾缓缓行来。
  
  越王刘理早已得报,远远便下车步行。
  
  至亭前,刘理伏地大礼:
  
  “臣理叩见太子殿下、翼王殿下!”
  
  “劳二位兄长亲迎,臣罪该万死!”
  
  刘禅急忙扶起,见刘理风尘仆仆,不禁泪下:
  
  “三弟何出此言!一别三载,为兄日夜思念!”
  
  兄弟相拥,刘理亦哽咽道:
  
  “臣在封地,无一日不念父皇与兄长!”
  
  刘封在旁劝道:
  
  “太子、越王,此处非叙话之地,不如先回城再聚。”
  
  刘禅执刘理手同乘一车,途中细细端详:
  
  “三弟瘦了,可是越地水土不服?”
  
  刘理恭声道:
  
  “……劳兄长挂心。”
  
  “越地虽偏远,然百姓淳朴,臣尽心治理,不敢懈怠。”
  
  “陈相之事,还望三弟节哀。”
  
  刘禅叹道。
  
  “陈相乃国之栋梁,父皇悲痛不已。”
  
  刘理垂泪:
  
  “岳父大人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社稷。”
  
  “臣虽在千里之外,亦感其忠贞。”
  
  车驾行至陈府,刘理再度拜谢:
  
  “二位兄长请先回宫复命,容臣更衣后即刻入宫觐见。”
  
  刘禅执其手道:
  
  “今晚东宫设宴,为三弟接风,切莫推辞。”
  
  望着刘理进入陈府的背影,刘封低声道:
  
  “太子是否过于厚待?恐招非议。”
  
  刘禅遥望宫城方向,轻声道:
  
  “……此乃父皇之意。”
  
  “况且……三弟若能安分,何尝不是社稷之福?”
  
  回宫路上,
  
  百姓见太子与越王同车而行,皆议论纷纷。
  
  而这场看似寻常的兄弟相聚,早已在洛阳城中激起层层涟漪。
  
  宫墙之上,刘备在李翊陪同下远眺车队,喃喃道:
  
  “子玉,朕这般安排,可妥当否?”
  
  李翊躬身答:
  
  “……陛下圣明。”
  
  “既全了骨肉之情,又显天家恩威。”
  
  刘备咳嗽数声,目光深远:
  
  “只愿他们兄弟,真能体会朕的苦心。”
  
  春风拂过宫墙,吹动君臣二人的衣袂。
  
  刘理返京第二日,天色未明便备齐祭品,欲往陈府祭拜岳父。
  
  车驾行至陈府。
  
  却见门前白幡已撤,只余两盏素灯笼在晨风中摇曳。
  
  陈府老管家见越王车驾,急忙迎出,跪地泣告:
  
  “王爷来迟了!老爷灵柩已于三日前扶送回徐州故里安葬了。”
  
  刘理如遭雷击,踉跄后退:
  
  “为何……为何不等本王再见岳父最后一面?”
  
  管家叩首道:
  
  “此乃李相爷安排,说徐州是老爷生前夙愿。”
  
  “陛下特准在皇陵设衣冠冢,以供京中亲友祭奠。”
  
  刘理默然良久,方沉声道:
  
  “备车,往皇陵。”
  
  时值清晨,皇陵笼罩在薄雾之中。
  
  守陵将士见越王车驾,急忙开启陵门。
  
  刘理独行在神道上,但见松柏森森,鸦声凄厉。
  
  至功臣陪葬区,果然见一新立墓碑,上书“汉首相陈元龙桓宣正公之墓”。
  
  碑前香炉尚有余温,想是近日仍有祭拜之人。
  
  刘理屏退随从,独自跪坐碑前。
  
  他轻抚冰凉石碑,终于泪如雨下:
  
  “岳父大人!不肖婿刘理,来迟了!”
  
  声音哽咽,在寂静陵园中格外凄楚。
  
  “忆昔淮南初见,岳父教理兵法布阵,讲解治国之道。”
  
  “后蒙岳父不弃,以爱女相许,更时时教诲……”
  
  刘理泣不成声,“理在越国,无一日敢忘岳父嘱托。”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皆遵岳父昔日教诲。”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
  
  “此乃越国近年政绩,本欲请岳父指点……谁知天人永隔!”
  
  忽然一阵疾风掠过,卷起满地纸钱。
  
  守陵官远远望见,只见越王伏地痛哭。
  
  状极悲切,不禁暗自唏嘘。
  
  哭至力竭,刘理方整衣冠,焚香再拜:
  
  “岳父在天之灵放心,理必善待瑶儿,恪守为婿之道。”
  
  “越国百姓,理亦当视若己出。”
  
  祭奠完毕,刘理正欲离去,忽见太子刘禅携祭品而来。
  
  兄弟二人陵前相遇,俱是一怔。
  
  刘禅叹道:
  
  “三弟孝心,天地可鉴。”
  
  “为兄已奏请父皇,特许越王妃每月可至皇陵祭扫。”
  
  刘理深深一揖:
  
  “多谢皇兄成全。”
  
  “自家兄弟,何必言谢。”
  
  刘禅扶起他,低声道:
  
  “只是近日朝中颇有非议,说三弟借奔丧之名,图谋不轨。”
  
  刘理正色道:
  
  “皇兄明鉴!理此番返京,纯为尽人子之孝。”
  
  “若有人妄加揣测,理愿当面与他对质!”
  
  刘禅凝视他片刻,终是拍拍他的肩:
  
  “……为兄自然信你。”
  
  “只是树大招风,三弟还需谨慎。”
  
  刘理颔首,继续哭祭陈登。
  
  皇陵之内,他抚碑痛哭,声嘶力竭。
  
  连日奔波加之悲痛过度,竟一时气急攻心,昏厥在地。
  
  “三弟!!”
  
  刘禅大惊,急忙上前扶起。
  
  但见刘理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太子急唤随行御医。
  
  一阵忙乱后,
  
  刘理方悠悠转醒,见自己躺在太子怀中,泣道:
  
  “皇兄,臣弟失仪了……”
  
  刘禅叹道:
  
  “三弟孝心感天,何罪之有?”
  
  遂命人备暖轿,亲自送越王回府。
  
  消息传入宫中,刘备正与李翊商议朝政。
  
  闻报后,刘备良久不语,眼角隐有泪光。
  
  “陛下?”李翊轻声唤道。
  
  刘备长叹道:
  
  “朕这些儿子中,阿斗仁厚,刘封刚勇,唯有刘理……最重情义。”
  
  “陈元龙果然没有看错人。”
  
  李翊眨巴眨巴眼睛,躬身道:
  
  “越王纯孝,实乃陛下之福。”
  
  正当此时,内侍来报越王求见。
  
  刘备宣入,见刘理面色憔悴,由内侍搀扶而行。
  
  “儿臣叩见父皇。”
  
  刘理欲行大礼,被刘备止住。
  
  “吾儿身体虚弱,不必多礼。”
  
  刘理跪地泣诉:
  
  “儿臣方才在皇陵,思及岳父养育之恩,不能自已。”
  
  “如今岳父已去,儿臣恳请父皇准允,让儿臣入宫侍疾,以尽人子之道。”
  
  李翊眉梢一扬,面上仍是平静如水,没有说话。
  
  而是静静观察刘备的神色。
  
  刘备蹙眉道:
  
  “汝自己尚需调养,岂能再劳心劳力?”
  
  “父皇!”
  
  刘理叩首及地,“儿臣已失岳父,若不能再尽孝于父皇膝下,生亦何欢?”
  
  “况且……”
  
  他抬头泪眼婆娑,“儿臣在越国钻研医理,颇通调理之道。”
  
  “愿日夜侍奉,以求父皇圣体早愈。”
  
  一旁的内侍见状,皆为刘理孝心所动,遂纷纷劝道:
  
  “陛下,越王一片孝心,天地可鉴。”
  
  “不如且允其所请,也可全父子天伦之乐。”
  
  刘备沉吟片刻,终是点头:
  
  “既如此,便准你暂居偏殿。”
  
  “然需答应朕,不可过度劳累。”
  
  刘理大喜过望,连叩三首:
  
  “儿臣遵旨!必当时时谨记父皇教诲。”
  
  自此,刘理便搬入宫中偏殿。
  
  每日五更即起,亲尝汤药。
  
  午间陪刘备散步闲谈。
  
  夜晚则诵读奏章,为父皇分忧。
  
  这一日,天尚未明,他已候在寝殿外。
  
  内侍劝道:
  
  “陛下尚未起身,越王可至偏殿用茶等候。”
  
  刘理恭声道:
  
  “臣为子侄,理当侍立候驾。”
  
  殿门开启,刘备见刘理立于寒风之中,不禁动容:
  
  “吾儿何苦如此?”
  
  “儿臣久离膝下,恨不能朝夕侍奉。”
  
  刘理上前搀扶,动作轻柔熟练。
  
  他亲自为刘备梳洗更衣,又试过汤药温度,方奉至御前。
  
  用膳时,
  
  刘理细心布菜,将鱼肉去刺,羹汤吹凉。
  
  刘备见此,心头大为感动,叹道:
  
  “昔日在徐州时,汝尚年幼,吃饭还需人喂。”
  
  “如今竟如此细心。”
  
  刘理垂首,泣道:
  
  “儿臣在越国,常忆少时父皇教诲。”
  
  “治大国如烹小鲜,须用心把握火候。”
  
  “侍奉父皇,更当如此。”
  
  早朝后,刘理常陪刘备在御花园散步。
  
  这日行至梅林,刘备忽道:
  
  “朕闻你在越国推广稻作,百姓称颂。”
  
  “儿臣谨记父皇以民为本之训。”
  
  刘理谦逊道,“越地多山,儿臣效法李相在徐州之法,修梯田,兴水利。”
  
  刘备见他既记住了自己的教诲,又向李翊学习为政之道,大为满意,颔首道:
  
  “……李相确是治世之能臣。”
  
  “然朕观你奏章,越国赋税较他处轻三成,这是何故?”
  
  刘理跪奏道:
  
  “儿臣以为,民富则国强。”
  
  “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方是长久之计。”
  
  刘备扶起他,目光欣慰:
  
  “汝能如此想,朕心甚慰。”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