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5章 季汉也要有自己的将相和

第425章 季汉也要有自己的将相和

第425章 季汉也要有自己的将相和 (第1/2页)

秋,洛阳城内已是枫红菊黄。
  
  内阁值房中,诸葛亮伏案疾书,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色。
  
  “首相,各部官员都已到齐。”
  
  侍从轻声禀报。
  
  诸葛亮搁下笔,整理衣冠,缓步走向议事堂。
  
  堂内,刘晔、庞统、徐庶、马良等重臣分坐两侧。
  
  见诸葛亮入内,皆肃然起身。
  
  而值房旁侧,还坐着李翊。
  
  他阖上双目,闭目养神。
  
  此来,他只为旁听,不参与议政。
  
  当然,肯定是因为此次议案比较重要,李翊才会来旁听。
  
  诸葛亮望一眼李翊,然后才缓声开口。
  
  “诸公请坐。”
  
  诸葛亮在主位落座,目光扫过众人。
  
  “今日所议,乃对蜀经济封锁之策。”
  
  “诸公皆知,曹魏虽败,然其毕竟坐拥天府之土。”
  
  “加之曹操在时,大掳了关中、河南人口入蜀,其根基深厚,不可一日而绝。”
  
  “今我欲绝其经济命脉,使蜀中财源枯竭,不战自溃。”
  
  麋竺抚须沉吟道:
  
  “蜀地僻处西陲,物资本就匮乏。”
  
  “若断其商路,确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然则……此举亦将伤及中原商贾利益。”
  
  麋竺本就是商贾出身,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全面断绝与蜀地的贸易。
  
  会损害到多少人的利益。
  
  麋芳也接口道:
  
  “……兄长所言极是。”
  
  “蜀锦、霜糖皆为中原所好,若行封锁,恐引商界不满。”
  
  诸葛亮微微颔首:
  
  “此议吾已思之再三。”
  
  “然为天下早日一统,此痛不得不受。”
  
  他展开案卷,有条不紊地对众人介绍道:
  
  “吾也拟好禁令如下:”
  
  “一,严禁中原货物流入蜀中,尤以铁器、粮米为要。”
  
  “二,禁止蜀锦、食盐、霜糖等物卖出中原。”
  
  “三,严查边境私贩,违者以通敌论处。”
  
  堂内一时寂静。
  
  马良轻咳一声:
  
  “丞相,此令若行,蜀中百姓恐遭池鱼之殃。”
  
  “到时候蜀地不知该有多少百姓饿死。”
  
  因为司马懿治蜀时,强行开发蜀锦贸易,而轻视农业发展。
  
  同时诸葛亮在交州时,又利用曹丕好糖的弱点。
  
  故意将霜糖技术泄露,又大量低成本的让岭南甘蔗流入蜀地。
  
  以此来促进蜀地的霜糖糖业的发展。
  
  因此,魏国靠着蜀锦、霜糖,以及本土本就发达的井盐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但古代,毕竟是农耕社会。
  
  民以食为天。
  
  一旦对蜀地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禁止任何物资流入蜀中。
  
  那么蜀地高度发达的蜀锦、糖霜,都不能马上变成粮食。
  
  那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以魏国一个国家的力量,只能临时去实现产业转型。
  
  但古代发展农业都是需要以年为周期单位转型的,中间势必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阵痛期。
  
  这正是诸葛亮埋伏许久的灭蜀之策。
  
  诸葛亮眉头微皱,长叹:
  
  “季常之忧,吾岂不知?”
  
  “然曹魏据蜀二十余载,以蜀中资源养兵秣马。”
  
  “若不断其根本,战事绵延,伤亡更重。”
  
  “此乃两害相权取其轻也。”
  
  经过整日激烈辩论,日落时分,议案终得通过。
  
  诸葛亮亲自用印,沉声道:
  
  “即日颁行天下,各关隘严加执行。”
  
  十日之后,成都城中。
  
  “号外!号外!中原颁布经济封锁令!”
  
  报童沿街奔跑,声音凄惶。
  
  蜀锦商人周仁正与中原客商在茶楼洽谈,闻讯手中茶盏“啪”地落地。
  
  “张兄,此……此言当真?”周仁颤声问对面客商。
  
  张姓客商苦笑摇头,从怀中取出告示:
  
  “今晨刚到的文书。”
  
  “从此以后,蜀锦一匹不得出川,中原货物亦不得入蜀。”
  
  周仁抢过告示,双手颤抖:
  
  “这……这如何是好?”
  
  “我库中积压蜀锦三千匹,皆是中原订货。”
  
  话音未落,楼下已传来阵阵喧哗。
  
  众商人蜂拥至街面,但见一队魏兵正张贴禁令。
  
  “完了!全完了!”
  
  老盐商郑裕瘫坐在地,老泪纵横。
  
  “我郑家三代经营盐业,如今……这么多盐往哪卖啊!”
  
  益州本土,最有利的经济资源其实就是盐。
  
  因为井盐的存在,益州在盐业这一块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
  
  同时,由于益州存在着“火井”,作为天然气井。
  
  使得蜀人很早便开始用天然气井点火煮盐。
  
  这种制盐方法,成本低,效果好。
  
  此前中原一直没有全面封锁蜀地的货物外流。
  
  就是希望鼓励蜀人,大量将产业转型至手工业、霜糖业这种高利润的行业中去。
  
  因为一旦贸易规模形成,中原一封锁。
  
  仅靠蜀地一地,是很难去消化那么多货物的。
  
  当然,贸易战本身也是一柄双刃剑。
  
  对蜀地有伤害,对中原亦然。
  
  但中原毕竟地大物博,可以抗住这波损失。
  
  但蜀地国小,就很难说了。
  
  人群中忽然爆发出怒吼:
  
  “朝廷何在?为何不设法应对?”
  
  “邓艾将军呢?快请邓将军出面!”
  
  混乱中,
  
  周仁失魂落魄地回到商号,只见伙计们聚在院中,个个面如死灰。
  
  “东家,江南的订单……还要发货吗?”
  
  掌柜的小心翼翼问道。
  
  周仁惨笑:
  
  “发?如何发?各关隘必定严查,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与此同时,
  
  成都王府内,邓艾与司马昭也在紧急商议。
  
  “齐人此计毒辣,实在毒辣的紧!”
  
  邓艾拍案而起,“蜀中物资本就依赖中原,若商路断绝。”
  
  “不出一载,军需民用皆要告急!”
  
  司马昭沉吟道:
  
  “……将军勿忧。”
  
  “蜀道虽难,未必无缝可钻。”
  
  “可遣人联络羌族,借道西北,往草原、西国贸易。”
  
  “只怕远水难救近火!”
  
  邓艾焦躁地踱步,“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
  
  “可即上奏大王,传令:”
  
  “即日起,所有蜀锦、霜糖由官府统购,不得私自压价!”
  
  潼关守将王昶召集部下,肃容道:
  
  “今朝廷有令,即日起严查往来商旅。”
  
  “凡有夹带蜀货者,货物没收,人犯收监!”
  
  副将迟疑道:
  
  “将军,往日商旅络绎,突然封锁,恐生事端。”
  
  王昶厉声道: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
  
  “我已得密令,凡私通蜀地者,可先斩后奏!”
  
  次日清晨,
  
  潼关前果然大乱。
  
  数十商队拥堵关前,闻听禁令,群情激愤。
  
  “我等合法经商,何以突然禁止?”
  
  一个贩运蜀锦的商人高声抗议。
  
  “这些货物皆是血本,若要没收,不如杀了我等!”
  
  守军刀剑出鞘,气氛剑拔弩张。
  
  王昶登上关楼,朗声道:
  
  “诸君!非是本将不近人情,实乃国策如此。”
  
  “汉贼不两立,通商即资敌!望诸君体谅!”
  
  关下一片哗然。
  
  有商人跪地哭求,有商人愤然毁货。
  
  更有甚者试图强行冲关,被守军当场拿下。
  
  相似的场景在各处关隘同时上演。
  
  武关、散关、函谷关……
  
  往日繁忙的商路一夜间陷入死寂。
  
  洛阳商贾总会内,众商人齐聚一堂,个个愁眉不展。
  
  “李会长,您得想个办法啊!”
  
  丝绸商赵奎急道,“蜀锦在中原向来畅销,如今断货,我等如何向老主顾交代?”
  
  李会长长叹:
  
  “朝廷严令,谁敢违背?”
  
  “不过……”
  
  他压低声音,“陆路虽断,或可走水路……”
  
  “不可!”
  
  旁边老者急忙制止,“听闻水路上已有战船巡逻,抓获私贩者,立斩不饶!”
  
  “可是诸位,听宫里的人说,第一轮禁令要施行足足三月。”
  
  “库中存货日减,长此以往,我等皆要倾家荡产啊!”
  
  另一名吗会长赵奎,捶桌长叹。
  
  由于李翊鼓励国家经济发展,所以专门设置了官方性质的平准令、均输令,主管全国商路。
  
  而民间自然也自发组织了商会,用以协调商路贸易。
  
  但民间组织,肯定是碰不了国家铁拳的。
  
  座中最年轻的商人周铭忽然压低声音:
  
  “小可听闻,潼关副将张郃之侄张韬,近日在洛阳购置宅邸,出手阔绰。”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老成持重的李掌柜捻须道:
  
  “贤侄此言何意?”
  
  周铭环视众人,目光闪烁:
  
  “边关守将俸禄有限,何来如许钱财?”
  
  “其中必有蹊跷!”
  
  “若我等……效仿前人……”
  
  “不可!”
  
  李掌柜急道,“朝廷禁令森严,岂可触犯?”
  
  “况且诸君岂不闻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自上任以来,急于干出政绩。”
  
  “他对蜀地采取货物封锁,是他的手段之一。”
  
  “若我们在他眼皮子底下贿赂边关守将,公然与朝廷政策作对,岂非自寻死路?”
  
  赵奎却若有所思:
  
  “然则商路若绝,我等亦是死路一条。”
  
  “况那张韬可是张郃将军的侄儿。”
  
  “张将军在朝中如日中天,几乎无人敢惹。”
  
  “或许……可以试探一二。”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不再开口。
  
  三日后,
  
  潼关守将府邸后门,周铭带着两个沉甸甸的木箱求见张韬。
  
  “将军,此乃江南采的新茶,特来孝敬您。”
  
  周铭躬身笑道。
  
  张韬瞥了眼木箱,冷笑:
  
  “周店东有话直说。”
  
  周铭凑近低语:
  
  “只求将军行个方便,让在下的商队夜间过关。”
  
  “每车货物,愿分三成利孝敬将军。”
  
  张韬沉吟片刻,忽然拍案:
  
  “尔等好大胆子!竟敢行贿朝廷命官!”
  
  周铭不慌不忙,打开木箱,但见白银耀目:
  
  “此三百斤白银,只是定金。”
  
  “若将军应允,日后还有重谢。”
  
  张韬目光在银箱上停留良久,最终挥了挥手:
  
  “今夜子时,北侧偏门。”
  
  ……
  
  一月之后,长安城中。
  
  姜维正在检阅军务,忽有密使呈上诸葛亮手书。
  
  其书略曰:
  
  “伯约亲启:近闻边关守将受贿纵私,此风断不可长。”
  
  “特命汝全权查办,务必肃清奸邪。”
  
  “切切,慎之,慎之。”
  
  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边关走私之事还是传到了诸葛亮耳朵里去。
  
  姜维阅毕,面色骤沉:
  
  “传令!点兵五百,即刻前往潼关!”
  
  潼关城内,
  
  张韬正在府中宴饮,忽闻门外喧哗。
  
  “何人在外吵闹?”
  
  张韬醉眼朦胧地喝道。
  
  话音未落,大门轰然洞开。
  
  姜维率甲士闯入,目光如电:
  
  “张韬!你可知罪?”
  
  张韬酒醒大半,强作镇定:
  
  “姜将军何出此言?”
  
  姜维掷出一本账册:
  
  “此乃你受贿明细,白银三千斤,纵私商队二十七次!”
  
  “人证物证俱在,还敢狡辩乎?”
  
  张韬瘫软在地,涕泪交加:
  
  “将军饶命!末将一时糊涂。”
  
  “就看在我叔父张郃的面子上……”
  
  话未说完,姜维便厉声将之打断:
  
  “吾今是奉了诸葛首相的命令,来革职查办你。”
  
  “如今罪证确凿,莫说你叔父是张郃。”
  
  “便是请来张大司马都没用!”
  
  话落,下令军士强行将张韬带走。
  
  任凭张韬怎么哭喊,也无济于事。
  
  三日后,
  
  潼关市集,人山人海。
  
  张韬等五名受贿将领被押至刑场。
  
  姜维亲自监刑,朗声宣告:
  
  “边关守将,受国厚恩。”
  
  “竟敢受贿纵私,其罪当诛!”
  
  “今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刀光闪过,血溅刑场。
  
  围观将士无不悚然。
  
  随后,姜维彻查行贿商人。
  
  赵氏商会大门被官兵团团围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