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章 把宋朝的无耻文人,用对地方!
257章 把宋朝的无耻文人,用对地方! (第1/2页)与此同时,江西浔阳,江州。
江州也就是后世的九江,此地位于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之处,水运便利,商贸发达。
自宋以来,华夏加大了南方的开发,此城越发兴旺,成为江南数得着的繁华所在之一。
如今,陈韡携整个江西改旗易帜,江州成了赵朔的驻跸之地。
赵朔这些日子,一直没有继续向临安进军,也是因为陈韡的改旗易帜。
无他,陈韡既然是个难得的人才,赵朔当然要给予重用。
赵朔改大宋的江南西路为江西行省,陈韡仍任江西安抚使之职。
非但如此,江西行省全省而降,该怎么处置当地的地方官呢?
赵朔仔细考虑了一番后,定下了章程。
凡是在追随陈韡投降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官员,一律仍然在江西任职,职司不变,只是需要按照赵朔的制度换个官名。
其余官员,只要积极配合均田并且没有百姓控诉之血债者,有两个选择。
其一,从此为安善良民,与普通百姓等同。
其二,继续保留官员的身份,但需要举家移民西方,按才录用。
如果从恶意方面考虑,那就是想当官可以,但必须全家流放异域。但是,如果从善意的方面考虑呢?
随着赵朔西征的各种消息传来,华夏人的眼界已经放开了。
西方也有富庶的土地,也有自己的文明,也有大量的人口!
去那里当官,有什么不好的吗?
而且,经过蒙古军的残破,西方百废待兴,正是最容易立功的地方!
就是从文人士大夫的角度来看,传播华夏文化于异域,将一片征服过来的生地,变为华夏熟土,也是文人的终极梦想之一。
以前这不是大宋太弱,士大夫们只能窝里斗吗?
现在,做正经事的时候来了!
武人用刀剑为华夏开疆拓土,文人用笔墨将新生之土变为华夏熟地!
对于赵朔来讲,这也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其一,这些人举家迁往西方,为西方注入了大量的华夏人口。
其二,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识文断字,在这个时代属于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了。
赵朔一直想禁绝所有异族的语言和文字,只留下汉语、蒙古语和汉字、蒙古字。汉语还好说,汉字还真没那么多推广的人。就算异族的英杰想学,也没人教授啊!
这些士大夫家族的到来,对于赵朔推广华夏文字非常有益。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
宋朝的士大夫和明朝的士大夫,还是有些不同的、
明朝的士大夫,贪污腐化,自私自利,让朝廷连税都收不上来,就是纯纯的废物。
大宋的士大夫虽然有种种缺点吧,但是,行政能力没有退化,最擅长的就是聚敛之能。
南宋虽然富庶,但这些官僚能以华夏的半壁江山,为宋朝每年榨取过亿贯的财政收入,简直让赵朔叹为观止。
还有,宋朝行“强干弱枝之策”,精锐部队都在京师以及边境。宋国民变虽多,但大部分民变能被宋国的地方官限制在一省的范围内,也真是颇有镇压之能了。
另外,这些人对信仰任何宗教之人,都毫不手软。
在北宋时朝,和尚道士还有种种特权。
但到了南宋,和尚道士们虽然能免人头税,但仍然要交交田赋和助役钱(交钱免徭役)。到了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官员们甚至要和尚道士交“清闲钱”,连人头税都换种名目收回来了。至于什么“和买”“和粜”等其他搜刮和尚道士的手段,也层出不穷。
他们就像是一台台无情的税收机器,从南宋的所有百姓身上,榨取了如山似海的财富。
当然了,如此海量的财富收上来之后,又会被大宋的冗兵冗官冗军,乃至于士大夫们的中饱私囊,完全消耗掉了,根本就没用对地方。当真是“取之尽锱铢必,用之如泥沙。”
赵朔决定,把在西方对他们进行限制使用。
从原则上讲,他们只能管收钱的事儿,不能管花钱的事儿。只许管理异族,不能管理华夏人。
让他们把这番聚敛和镇压之能,用在异族的身上吧!
既能减少异族的人口,又能为赵朔的开疆拓土积攒大量的军资,何乐而不为?
如果他们能将这些异族,管理成一群尚文轻武的沉默羔羊就更好了。
不管怎么说吧,赵朔对江西降官的政令一出,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对于大多数士大夫来说,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官,当哪里的官,给谁当官,完全是无所谓的。
再说了,人家赵朔手底下的进士们,也有很多是去西方做官啊!不算委屈他们!
那些有追求的士大夫,更是想在异域建立自己的功业。
赵朔大军开进江西,在这些地方官员的配合下,均田之事进行的非常顺利。
此事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带动了其他地区的归降。
本来,对于余玠和赵范、赵葵等人来说,直接背叛大宋,真有些抹不开面子。
而且,大宋一直行“大小相制”之策,他们拥兵自重也就罢了。如果投降赵朔,内部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不过,江西易帜的消息一出,余玠和赵范就有些坐不住了。
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按兵不动,那是表明了对赵朔的善意。但是,如今陈韡直接投了赵朔了,不就把他们对赵朔的善意比下去了吗?
陈韡现在受封江西安抚使,他们待赵朔破了临安之后再投降,又能得什么职司?
恐怕来日的位置,会在陈韡之下!
早投晚投都是投,这是何苦来哉?
还有,他们手下的官员,特别是文官也坐不住了。
这些士大夫当然对赵朔要分他们的田地,非常不满。但是,这不是人家赵朔的刀子快,而他们又豁不出命去吗?
既然拦不住赵朔分他们的田地,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求日后的良好待遇了。
主动归降之立功者,原职留任!
一时间,不知多少有头有脸的文官亲自去帅府,劝说赵范归降赵朔。
武官也蠢蠢欲动,开始串联,联名上书。
当赵范破获了一桩“谋反”之案,有几个军官联合起来,准备杀了他投降赵朔后,就再也坐不住了。
对于这几个军官来说,既然投降赵朔是人心所向,他们杀了赵范后,振臂一呼,万众响应,这荣华富贵不就来了吗?
对于赵范来讲,早投降几天晚投降几天,已经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前途了,还关系着自己的身家性命!
相对而言,名声算什么啊!
于是乎,赵范和兄弟赵葵,以及两淮主要文武官员商议以后,一边主动易帜,一边向赵朔派出使者,请求赵朔派出大军进入两淮地区,收编两淮的宋军,在两淮地区进行均田。
两淮易帜的消息传到四川的第三天,余玠也携四川文武官员,宣布四川易帜!
然后,湖南安抚使李埴,也不再率军装模作样的搜剿王文的叛军了,直接易帜!
至此,整个江南地区,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江西,已经全为赵朔所有。
南宋朝廷,只剩下了大半个浙江,福建,广西和广东而已。
发生了这么多事情,赵朔要不断调兵遣将去易帜的地区建立统治,也就暂时没顾得上南宋小朝廷了。
他现在驻在江州,主持着全国大局。
……
……
江州行宫中。
“启禀王上,如今江西的均田诸事,已经完成。江西降官有七成的人愿意举家迁往西方。另外三成,或者年纪老迈,或者文弱不堪长途跋涉,愿意归于故里,为大王安善子民。这是名单,请王上御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