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证明太阳是方形的人
第599章 证明太阳是方形的人 (第1/2页)关于电影工业这个概念,国内目前还在起步阶段。
但其实,华国就已经形成过一种较为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了。其地点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港城。
港城电影的巅峰时期,十九天就能拍完一部《枪火》那样的杰作。拍摄节奏基本已经达到流水线级别,那一代港城导演都具有极强的电影工业思维,高产高质,令人瞠目。
当然,这与真正的电影工业差得其实还很远。与其说是工业化,不如说是手工业化。
当时港城的剧组资源基本集中在几家大公司手上,各剧组间设备和人力都能共享。签约演员如云,这个不行,那个就能立刻顶上。演员和班底的合约都签在公司手里,不存在档期谈判和片酬博弈等问题。固定的拍摄团队和剧组成员,培养了剧组合作的默契,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本质上,港城的电影工业化,是把整个港城电影圈,变成了一个大电影作坊。再通过作坊成员间的默契,用经验和熟练度取胜。
这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后期由于盗版DVD横行、审查加强、内容同质化等原因,再加上大陆市场崛起,港城电影便渐渐没落了。
在国产剧和电影领域,这一套玩法曾在不同时期复活过。如以一位大师级喜剧演员为领袖、诸多徒弟为枝叶,建立在师徒关系基础上的“东北派”,由固定制片人+导演组合而成的“亭午系”,几位新锐导演和演员合伙的“坏熊计划”,还有以最典型的家族式制片模式发家的“杨家班”等。这些派系和班底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功,一度是国产影视的门面。
可惜的是,在互联网崛起,剧集播出从电视台中心制转变为网播平台中心制后,资本插手制作,一切以流量和话题度为导向,以太子太女为中心,这套东西想玩得转,也越来越难了。
一管就濒死,一放就找死。无论管不管,一定要作死。这就是娱乐圈的生态。
既然无论如何都是个死,不如放手一搏。这就是商叶初的态度。
商叶初的想法,便是仿照港城电影和娱乐圈班子的成功案例,依托青凭娱乐,再建成一个大型“青凭作坊”。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使之慢慢成为作坊内的共识;再逐步扩大作坊,推广规则,使之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这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个几乎一眼望不到头的理想。可人活一世,如果一眼就能看到头,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季君陶沉吟许久,慢慢道:“想法很好,漏洞太多。第一条,我们如何能保证这种制度下,一定能制作出好作品?”
商叶初反问道:“内娱其他公司并没有采用这种制度,他们就能保证一定能制作出好作品了吗?这么一对比,我看这些班子的成功率比他们高多了。”
季君陶点头称是:“确实,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百分之百成功的事情。胜率比别人高一点已经不错了。第二个问题,如若剧集爆火,捧红主演。主演身价水涨船高,片酬上涨,咖位升高,反过来挤压剧组拍摄怎么办?”
这个问题考虑得很实际。国外有部系列长寿情景喜剧《老友之家》,播出后几乎火遍全球。在第三季拍摄时,主演们便联合起来,要求剧组上涨片酬。
此外,就算不考虑片酬问题,主演咖位大了,谱子也大了,很可能倒逼剧组改戏。
商叶初难得沉默了一下。
她该怎么跟季君陶解释,限薪令马上就要出台并落实这件事呢?
限薪令出台后,严格限定了所有演员的总片酬、主演片酬在总片酬中所占比例、演员的单集片酬和参演整部作品的含税总片酬。如果某部作品演员的片酬太出格,作品还会在审查流程被卡。
在这一基础上,如果某个演员眼高于顶,逼着剧方吐钱给他,无异于与阴阳合同、偷税漏税、隐匿个人收入等词条挂钩。这样的演员相当于自己把把柄送到公司手里,还没等摆谱就先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