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
第543章 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 (第1/2页)“虽然朕已经下过旨意,让各地在秋冬季节修水利,以囤水治水为目的。
但是,之前朕微服私访回来也说过,有些地方的地方官,做事完全不经过自己的脑子。
或者说,他们就照章办事,自以为如此就无错。
一方面,他们不敢违抗朕的圣旨。
另一方面,其实是不了解民生,甚至不了解自己所管辖的地盘。
这样的官,只能说是个庸官。
看似忠心耿耿,但却只知做事,不知思考。
这种作风——很不好!
可能在尔等眼中,朕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
但是,只要尔等的意见中肯,朕也反驳不了,朕难道会固执己见吗?
若全天下都是这样的官,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民不聊生。
朕如果什么都懂的话,还要尔等来干什么?”
此时,李承乾已经有些发火了。
因为之前说蝗虫的事,大家完全一副乖顺的样子,除了讨论吃不吃的问题,好像别的问题都没有,你存钱说得都对。
在整个古代的历史之中,朱元璋应该算是最说一不二的,但也给灭国留下了最大的祸端。
因为在他所在的时代,他给官员留下的印象就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许别人反驳,甚至不许别人说话,一切按照他安排的去走。
再加上又定下八股取士的制度,最终的结果就是制度彻底僵化。
那个时代的官员,一般都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
一种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所以不会主动干任何事情。
另一种是:可劲儿的阿谀奉承,揣测上意。
两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思考。
吃饱了没事的情况下,全部用在了花心思内斗上。
八股取士,让不会做事的人上位,其中或许有真正忠心耿耿的,但却对天下根本不了解,一切都在纸上谈兵。
朱元璋在的时候,虽然他的小农思想严重。
但是,他起码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百姓好的。
再加上,本身就战乱时代不远,没有那个绝对的必要,人人都不再想要打仗,所以才能维持下去。
到了朱棣的时代,他年年对外征战,把天下掏空了,又是武功赫赫的皇帝,所以能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文臣还不敢太跳。
等朱棣一死,后遗症就全爆发了。
欺上瞒下,不干实事,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于是,躲在皇宫里做木匠的,玩蛐蛐的皇帝。
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皇帝,就全都冒了出来。
就是因为他们耳朵中充斥的信息,跟真正的天下是完全不对等的,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李承乾想要的,不是朱元璋这种一言堂。
他好歹经历过九世轮回,他在的时候可能还好一些。
但是,历史的惯性之下,一切都可能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他想要做的事,以后思考的方面,就让百官去干。
皇帝要干的是,选取他们思考之后,最符合自己利益,或者最符合天下利益的方案。
因此,皇帝可以是中庸之主,但百官绝不能是吃饭不干活的。
皇帝中庸不可怕,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