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帝崩
第3章 帝崩 (第1/2页)六月的草原,暴雨说来就来。
上午还是万里无云,午后不久,浓重的乌云便如天崩般压顶而来,直到蔓延至无穷远处的山顶,吞噬了最后一缕天光。
草原被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昏黑之中。
明军营中修建了各处拒马,防备可能会有的敌袭,各个将领都守在营中,以防在这种恶劣天气下,出现可能有的炸营。
李显穆从自己帐中走出,往皇帝大帐而去,进入六月以来,军中粮草已经渐渐不足。
“今日这场暴雨一下,怕是就要回京了。”李显穆暗自想着,“若是回到京中再驾崩,那倒是简单了。”
突然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天际,如同神明震怒,亦入灯火照亮四野,那些在狂风中剧烈摇摆的野草,显在眼前。
当李显穆走进皇帝大帐后。
轰隆!
哗啦啦!
震耳欲聋的惊雷随之炸响,仿佛就在头顶翻滚,暴雨以倾覆天河之势轰然砸下。
“都到齐了,那朕也不废话了,北征以来,我军已经搜寻了近一千五百里的范围,不见阿鲁台的踪影,他怕是已经远遁到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
那不是大明的势力范围,朱棣也不可能带着这么多人去那里追亡逐北冒险。
“陛下是想要撤军了?”
“没错,粮草已经不足以再支撑远征,本来想再寻找几日,可今日这场雨下完后,草原上就不适宜行军了,朕打算直接撤军。”
朱棣语气中带着深深不甘,在他生命的最后,他终究是没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他终究要回到京中,而后死在深宫之中。
群臣自然不会反对,他们来这里就不是建功立业的,谁都知道阿鲁台肯定不会出现找死。
“此时大军距离长城有两千里,草原人随时可能出现,听从朕的军令,按部就班撤退。”
撤军是个技术活,比进军还难。
帐中响起皇帝的声音,天地间则响着雨水的哗啦声,不时有风掀起帐篷,洒进些雨水来。
透过敞开的缝隙,能看到外间的雨势愈发的大,草原葱绿的地面,来不及吸收的雨水,夹杂着泥土,竟然汇成浑浊的激流。
风声、雨声、皇帝声,声声入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支激昂的乐曲。
李显穆耳中接受着皇帝的言语,思绪却早已飞到了爪哇国,他望着接天连地的雨幕,在思索如何才能有效的解除草原的威胁。
这个问题他和父亲讨论过很多次,历史上各个王朝都付出过努力,但都不算成功,到他父亲去世前,也没有商量出一个适合大明的办法。
后世治理最成功的是满清,但满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出身塞外,本身是小族临大国,统治大国力量不足,于是能够引入蒙古贵族,组建满蒙联盟。
大明是绝不可能将蒙古人引入统治阶级的,甚至后宫中连有蒙古血统的皇子都不能出现。
自古以来,中原异族女子从来都不缺,但宫廷中从来都不曾听过混血儿,其背后的血腥可想而知。
唐玄宗当初一不小心生下了个混血女儿,叫李虫娘,未曾给予公主封号,甚至不承认是他的女儿,可想而知对这方面的忌讳。
父亲的言语不时在他耳边响起,“穆儿,你要记住,如今的草原和曾经的草原是完全不同的。
曾经的草原只不过是一摊散沙,他们今天叫匈奴、明天叫鲜卑,后日又改名叫柔然。
他们没有历史,没有荣耀,也就没有尊严和一切,于是他们轻而易举的臣服,族名轻而易举的湮灭。
可从成吉思汗后,草原就不一样了,纵然是我也要承认,那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创造了一个强盛的民族和国家。
他们有了伟大的历史英雄人物,他们有了可以终生为之奋斗恢复的大帝国。
这样的族群和那些曾经在草原上迅速崛起又快速崩塌的部落,已经完全不同了。”
李显穆叹了口气,正如中原破碎时,总有汉人豪杰要恢复江山一样。
草原上的那些人也总梦想着重建大蒙古国,恢复元朝的江山。
他们视成吉思汗为偶像,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子孙,于是总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在躁动。
想来想去,没有什么思绪,李显穆便听起了雨声,滴滴落在耳中,如九天长河倾落人间。
……
在回军途中,朱棣便觉得身体不适,至大军行到榆木川时,已然觉得难以忍耐,他没有声张,而是密召李显穆、杨荣、蹇义、朱瞻基几人入内,没有惊动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其余几人还有些懵,早就知道皇帝要驾崩的李显穆却迅速入内,入内后果然见皇帝脸色苍白如纸,眼中脸上都带着灰暗之气,眼见是不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