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查找源头、心慰乡亲
第482章 查找源头、心慰乡亲 (第1/2页)云岭乡政府,办公室。
春节的脚步近了,乡政府大院里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窗户上也贴了崭新的窗花。
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过去任何一年都比不上的。
以往抠抠索索不敢多买一斤肉,不敢多扯一尺布。
如今可好,大集上的摊子围得水泄不通。
乡亲们人人提着大包小包,赶着牛车马车地往家走。
就连空气里,都充满了喜气。
云岭乡,这个曾经顶着“贫困乡”帽子的老大难,在去年彻底翻了身。
经济增长的数据,在全市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亮出来时,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全市前三。
坐三望二。
后劲十足。
人人都知道,这只是云岭乡腾飞的第一年!
未来不可限量。
新上任的乡党委书记祁卫国,也因此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市委常委序列,个人前途一片光明。
此刻,办公室的办事员陶丽梅,正埋头在一堆文件里。
她面前是一份刚刚拟好的春节值班表。
新来的祁书记和于乡长,碰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整个春节假期都得绷紧神经。
好在,云岭乡的防疫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这得归功于于锦绣。
她之前负责劳务输出公司时,就建立了一套详尽的人员档案,哪个村哪个人去了南方哪个城市打工,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份档案,排查返乡人员就变得格外高效。
祁卫国第一次看到那本厚厚的花名册时,对这位年轻女乡长的工作能力和认真态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二天,民兵营长甘宗亮就带着全乡民兵,配合卫生院和派出所,在各个村口设卡,严查严控。
乡亲们都知道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没人抱怨,也没人闹事。这份空前的团结,让从河口乡调来的祁卫国十分触动。
他不止一次地想,要是当年河口乡也有这样的凝聚力,也不至于出那么大的乱子。
陶丽梅是高中毕业生,在乡里算是文化人,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让她成了办公室的笔杆子。
乡里还没普及电脑,很多文件都得靠手写。
她将值班表工工整整地誊写了三份,一份贴在乡公告栏,一份贴在政府大门口,最后一份留在办公室。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轻轻舒了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
就在这时,桌上的红色座机电话,响起了清脆的铃声。
“铃铃铃——”
陶丽梅伸手拿起听筒,用轻快的口吻说:“您好,云岭乡政府。”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让她瞬间屏住呼吸的男声。
“我是刘清明,谁在值班?”
陶丽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声音里抑制不住地带着喜悦和激动。
“刘书记!我是陶丽梅啊!”
刘清明温和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丽梅呀,你们都还好吗?”
“好,我们都很好!”陶丽梅的语速都快了几分,“书记,乡亲们可想你了!”
“我也很想你们。”刘清明顿了顿,“我知道,你们都干得不错,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很放心。”
简单的一句话,让陶丽梅的眼眶微微发热。
“嗯!我们都听您的指示,好好干!”
“那就好。”刘清明话锋一转,“于乡长在吗?”
陶丽梅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说:“在,在的!我马上去叫她!”
她几乎是小跑着冲向隔壁的乡长办公室。
几分钟后,于锦绣略带磁性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到了刘清明的耳中。
“刘书记,你可来了。”
这话说得有些没头没脑,仿佛他不是打电话过来,而是真人站在了她面前。
刘清明有些无奈,这妹子都当上乡长了,说话还是这么抽象。
“我没来,我在京城呢。”他刻意强调。
“听到你的声音,就像是你来了云岭乡。”于锦绣轻声说。
刘清明不敢再顺着这个话题聊下去,他深知于锦绣对自己那点不加掩饰的心思。
跟陶丽梅可以拉家常,跟于锦绣,必须公事公办。
不然准得被她带偏。
“于乡长,有件事我想问问你。”
于锦绣立刻收敛了心神,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当初两人搭班子的状态,干练而敏锐。
“书记,您说。”
刘清明也懒得去纠正她这个已经不合时宜的称呼,直接切入正题。
“乡里的大药房,是不是还有不少板蓝根成品药的库存?”
一提到这个,于锦绣的声调都高了八度,充满了兴奋。
“有!有很多呢!”
“书记,您是不知道,现在市面上的价格一天一个价,天天都在涨!当初那些说你一意孤行,非要签那个败家协议的人,现在脸都被打肿了!”
“现在乡里,上到干部下到群众,谁不竖起大拇指,称您一句‘刘书记太神了’!”
刘清明生怕她一夸起来就没完没了,立刻打断她。
“出货了吗?”
于锦绣立刻回答:“还没有大量出货。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药贩子打电话来,希望能拿到货,价格出得一个比一个高,想赚这个差价。我们都听了您当初的交代,一直压着,没有轻易出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