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查找源头、心慰乡亲
第482章 查找源头、心慰乡亲 (第2/2页)听到这话,刘清明心里首先松了一大口气。
云岭乡的这批成品药库存,来自于当初和云州制药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
云岭乡用自己最大的药材产地优势,以药材换成品,深度绑定了云药的产能。
这份协议,背后不光有云岭乡,更有清南市乃至林城市政府的背书,这才让云药这个省属国企不敢轻易撕毁协议。
甚至于,在必要时候,自己的岳母,会以省长之尊。
小小地公私兼顾一下。
这是刘清明当初为云岭乡设计的“公对公”致富模式,加上的一道防火墙。
现在看来,这道防火墙起作用了。
“你们开会商量过这事吗?”刘清明继续问。
“嗯,上周的党政联席会上讨论过。”于锦绣说,“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马上把库存变现,换成实实在在的财政收入。要是能把这笔收入算到今年的指标里,咱们乡的经济数据能再上一个大台阶。”
刘清明肯定了他们的想法。
“这个思路没错,乡里需要发展,财政需要增收,这都是对的。”
他话锋一转。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点。云岭大药房是集体企业,它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盯着高额利润,更要考虑到这件事背后的政治影响。”
于锦绣何等聪明,立刻就抓住了关键词。
“书记,您的意思是……黑市上的高价?”
“对。”刘清明的口吻严肃起来,“市场行为,随行就市,这没有问题。但如果为了谋取暴利,搞囤积居奇,甚至参与到恶意炒作里去,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这不仅会破坏我们党组织在群众中的信誉,更会让你们这些班子成员,在组织那里严重失分。”
“我当初搞这个项目,首要目的是让群众致富。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在关键时刻,如果市场失衡,有人恶意炒卖、发国难财,你们手里的这批货,就是平抑市价、稳定人心的定海神针!”
电话那头,于锦绣沉默了。
刘清明的一番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那团因为即将到来的巨额财富而燃起的火焰。
她想到的只是钱,是政绩。
而刘清明想到的,却是责任,是担当,是这盘生意背后牵动的政治大局。
格局的差距,高下立判。
“书记,我明白了。”于锦绣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愧疚,“您说,我们该怎么办。”
“我现在不在其位,不能干预你们的决策。”刘清明公事公办地说,“这是组织原则。你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我一个电话就能影响乡里的决策,那就是在搞独立王国,是要犯大错误的。”
于锦绣有些急了:“可是我们都相信你!你肯定是为了我们好,为了云岭乡好!”
刘清明加重了语气:“于锦绣同志,如果你是这样的认知,我会认为,当初把云岭乡交到你手上,是一个错误。”
这句话说得很重。
电话那头的于锦绣,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书记……我知道错了。”她低声说。
刘清明也觉得自己话说得太硬,缓和了一下。
“老祁上任了吧?工作还顺利吗?”
“祁书记已经到任了,他对我的工作很支持,我们配合得很好。”
“乡里其他同志呢?”
“都好着呢。”于锦绣的情绪恢复了些,“您当初看中的那几个人,现在个个都是能手。甘宗亮带的建筑队,去年接了好几个大工程,干得又快又好,口碑打出去了。他们家今年都添了不少大件,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人人都在念您的好呢。”
“他们能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刘清明由衷地说。
“书记,您不知道,今年的云岭乡有多热闹,家家户户都富裕了,咱们这个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得舒心。”
于锦绣说着说着,又回到了那个敏锐的女乡长角色。
“书记,您突然打这个电话,是不是京城那边……发生什么事了?您告诉我,就算我帮不上大忙,也能给您出出主意。”
刘清明沉吟片刻,决定把情况挑明。
“京城疫情严重,市面上各种物资奇缺,价格飞涨。有人拿着咱们清江省出产的板蓝根,在京城市场上恶意炒作,价格翻了十倍不止,牟取暴利。”
“我担心,这批药的源头,就是从咱们云岭乡流出去的。所以特地打电话来问问你。”
于锦绣的心猛地一紧。
她立刻想到了一个可能。
“书记,既然是云药的药,有没有可能是……厂里自己放出去的货?”
“我也是这么想的。”刘清明说。
这正是他需要确认的。如果云岭乡没有出货,那么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云药自己手里的那一小部分,以及通过其他渠道采购了板蓝根原料后生产的药品。
但能在京城掀起这么大风浪,货源一定不小。
“这事交给我!”于锦绣毫不犹豫地说,“我和云药那边打交道比较多,销售科的人我也熟。我找个由头去探探他们的口风。”
“这样也好。”刘清明叮嘱道,“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打草惊蛇。还有,注意安全。”
“您放心。”于锦绣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小小的坚定,“书记,别跟我客气。”
刘清明没敢再跟她开玩笑,简单说了两句后,便挂断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