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黑洞频率 > 第6章 尘封的历史

第6章 尘封的历史

第6章 尘封的历史 (第1/2页)

1943年的初春,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富农家庭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Q大师降生了。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尤其精通算术,在十里八乡都颇有名望;母亲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操持家务之余,最爱给年幼的Q大师讲述那些关于星空的传说。
  
  Q家的宅院坐落在村头,门前有一片开阔的打谷场。每到夏夜,父亲就会搬出那张祖传的藤椅,抱着年幼的Q大师仰望星空。“看,那是北斗七星,”父亲指着天空说,“它们就像一把勺子,永远指向北方。”
  
  小Q睁大好奇的眼睛,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要把那些闪烁的星星都摘下来。
  
  五岁那年,父亲开始教他打算盘。那架乌黑发亮的算盘成了Q大师最心爱的玩具,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小手指灵活地拨弄着算珠,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着父亲教的“一上一,二上二”口诀。母亲见他如此痴迷,便用碎布缝了个小布袋,装上红豆让他练习数数。就这样,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Q大师对数字和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1950年,村里办起了新式小学。七岁的Q大师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蓝布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的数学天赋很快显现出来,常常能想出连老师都惊讶的解题方法。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鸡兔同笼的应用题,其他同学还在掰着手指头计算时,Q大师已经举手说出了正确答案。下课后,老师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送给他一本《趣味数学》,这成了Q大师最珍贵的礼物。
  
  中学时代,Q大师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启蒙老师——物理老师张先生。张先生是个留洋归来的学者,上课时总爱讲些课本外的知识。他带来的三棱镜、磁铁等教具,让Q大师看得目不转睛。有一次做光学实验,当看到阳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出七彩光谱时,Q大师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在日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光路图。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教育界。正在读高二的Q大师被迫中断学业,回到村里参加劳动。白天,他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的微光,偷偷翻阅父亲珍藏的《物理学基础》。那段艰难岁月里,是星空和数学公式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爬上屋顶,仰望浩瀚的银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解开宇宙的奥秘。
  
  1977年的冬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高考恢复了!已经三十四岁的Q大师听到广播里的通知时,正在地里收白菜。他扔下锄头就往家跑,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多年的课本。母亲见他这样,默默地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卖了,给他凑齐了报名费。
  
  备考的日子艰苦而充实。Q大师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复习到深夜。他把公式抄在小纸条上,干活休息时就拿出来看。村里人都笑话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考什么大学?”但父亲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信念:“追求知识永远不嫌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夏天,Q大师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京城理工大学物理系。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全村都轰动了。临行前,父亲把珍藏多年的《九章算术》送给了他,母亲则连夜赶制了一床新棉被。
  
  大学校园里,这个比同学大十几岁的“老学生”格外用功。他总是一大早就到图书馆占座位,晚上熄灯后还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教授们很快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学生,经常给他开小灶讲解难题。在实验室里,Q大师如鱼得水,那些精密的仪器设备让他爱不释手。有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他为了观察一个细微现象,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
  
  1982年毕业时,系主任亲自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任教。就这样,Q大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讲课生动有趣,常常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深奥的物理原理,深受学生喜爱。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更向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1984年春天,一个大胆的想法在Q大师心中萌生:南下创业!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G城作为前沿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说服家人后,他带着全部积蓄1万元,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初到G城的日子并不好过。语言不通、人地生疏,Q大师住最便宜的招待所,每天骑着二手自行车跑遍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店面。最终,他在大学城附近租下了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铺面,挂上了“科达物理实验器材经营部”的招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