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尘封的历史
第6章 尘封的历史 (第2/2页)开业第一天,只卖出了几节电池和两个电表。但Q大师没有气馁,他亲自上门向各大院校的实验室推荐产品,耐心地为客户讲解每件器材的使用方法。渐渐地,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诚信经营,小店的口碑越来越好。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Q大师的命运。某天文研究所急需一批特殊定制的光学元件,找遍全市都没有厂家能接这个单子。Q大师得知后,连夜查阅资料,带着设计图纸找到了一家乡镇玻璃厂。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合格样品。这个订单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更让他看到了高端科研设备的市场潜力。
1988年,Q大师将经营部升级为“天体物理仪器研究所”,开始自主研发天文观测设备。他高薪聘请了几位大学时的同窗,租了间旧厂房作实验室。资金最紧张时,他卖掉了心爱的摩托车,却给员工发了双倍年终奖。
1992年,研究所研发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问世。这款望远镜采用了独创的光学设计,性能堪比进口产品,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产品一炮而红,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庆功宴上,Q大师喝得微醺,拉着老员工们的手说:“还记得我们当初那个小铺面吗?现在,我们要让中国制造的天文设备走向世界!”
老一辈的研究员们偶尔在茶水间低声交谈,提及“五楼暗房”时,语气总是微妙地一滞,眼神闪烁,仿佛触碰到了某种禁忌。他们知道些故事,关于失踪的实验数据、深夜传来的脚步声,还有那上锁却从未有人敢推开的门。可这些,对张慧而言,不过是老人们茶余饭后的怪谈。
张慧,名校毕业,理性、冷静,笃信逻辑与证据。她不信鬼神,也不信命运,只信数据流和实验结果。可自从她被调到五楼协助整理旧档案以来,那间位于走廊尽头、门框漆皮剥落的暗房,总在她眼角余光中若隐若现。每天加班到深夜,整层楼只剩下她一人时,那扇门仿佛在呼吸——轻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震动,像是有人在里面轻轻推门。她曾试图用科学解释:或许是通风系统的问题,或是老旧建筑的热胀冷缩。可每当她走近,心跳总会不自觉地加快,指尖发凉。
她不是没想过打开它。事实上,这个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的思绪,越压抑,越旺盛。她甚至在笔记本上偷偷画过那扇门的草图,标注了门锁的型号、门缝的宽度,仿佛在策划一场精密的“科学探索”。可每次脚步真正靠近,她的身体却像被无形的力量钉住,动弹不得。理智告诉她:门后不过是一间废弃的储藏室,或许堆满了发黄的实验记录,或许什么都没有。可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低语:你真的准备好面对门后的真相了吗?
“喂,还不回家?”一道清亮的女声突然从背后响起,像一把利刃划破了寂静。张慧猛地回头,心脏几乎跳出胸腔。走廊的声控灯应声亮起,映出一张熟悉的脸——是她姐姐张芸。
“姐!你吓死我了!”张慧拍着胸口,语气里带着后怕和一丝责备。张芸却只是轻笑,抬手捋了捋那头乌黑如瀑的长发,发丝在灯光下泛着冷色调的光泽。她穿着一件剪裁利落的黑色风衣,身形高挑,眼神锐利,与张慧的内敛截然不同。
“找刘小宝呢。”张芸淡淡地说,目光却在妹妹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察觉到了她刚才的异常。“你又在看那扇门?”她顺着张慧的视线,望向走廊尽头的暗房,语气忽然低了几分。
张慧一愣,下意识否认:“没……没有,我只是在整理数据。”
张芸没再追问,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别想太多。那地方,不是我们该碰的。”她说完,转身朝电梯走去,高跟鞋在空旷的走廊里敲出清脆的回响。
张慧站在原地,望着姐姐的背影,心头却涌起更多疑惑。张芸知道些什么?为什么她提到那扇门时,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忌惮?
她低头看了看手表,已是晚上十一点。整栋楼陷入更深的寂静,唯有五楼尽头的那扇门,在昏黄的应急灯下,投下一道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像一只伸向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