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中影系的反扑
245:中影系的反扑 (第1/2页)吴一一拿着文件夹,领命而去,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带上,隔绝了外面的喧嚣。
就在王盛考虑着下午试镜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时,放在桌面的手机突兀地震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嗡嗡”声。
瞥了一眼来电显示,是韩三坪。
王盛立刻收敛心神,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韩叔?”
“盛子,在忙?”韩三坪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刚忙完,您说。”
“嗯。”韩三坪应了一声,略作停顿,似乎在组织语言,随后说道:“有人坐不住了,中影系那帮人开始反扑了。”
王盛眼神一凝,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几分。
中影集团成立后,内部整合远未完成,原先以北影厂为核心的“北影系”和以原中影公司为核心的“中影系”之间,明争暗斗从未停歇。
韩三坪凭借之前的业绩和改革魄力,暂时占据了上风,主抓制片,并暂管了国产片发行业务,这无疑触动了原中影公司一些人的奶酪。
“具体怎么回事?”王盛沉声问道。
“刚刚结束的集团周一例会。”
韩三坪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分量:“原中影那边的一位董事,他在会上侃侃而谈,说什么‘振兴国产电影,单靠一家一姓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盛影传媒虽好,但也需百花齐放,方能体现我中影集团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格局’。提议引进更多有实力、有活力的社会制片机构,共同为国产片繁荣出力。”
王盛安静地听着。
这话冠冕堂皇,站在道德和行业的制高点上,让人难以直接反驳,但背后无非是利益。
引入外部力量,既可以制衡如日中天的北影系,又能给中影系自己寻找新的利益代言人和合作抓手。
韩三坪继续道:“我当时就觉得这提议背后有文章,果不其然。他紧接着就推荐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说他们有丰富的电视剧制作经验,也有电影制作经验,对观众口味的把握精准,团队成熟,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合作对象。”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
许久未曾听说过的老对手了。
“我刚刚散会后让人去仔细查了下,”韩三坪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嘲讽:“准确地说,引进的不止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一家。后面还跟着两条‘过江龙’。”
“哦?”王盛适时地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一家是京城华亿亚联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韩三坪介绍道:“这家公司的老板叫董坪,是个手眼灵活的人物。早年是做国际贸易的,后来涉足影视投资,参与过《荆轲刺秦王》、《有话好好说》几个项目,虽然不是主导,但能在那种大制作里掺和进去,说明其人脉和搞钱的能力不一般。另外,此人擅长资本运作,眼光毒辣,喜欢投机倒把。”
王盛默默点头。
韩三坪的情报很准。
董坪此人,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就以善于资本运作闻名。
他最辉煌的战绩,便是在十几年后,将一家在港上市、原本主营水泥的公司,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成功转型为影视公司,最后卖给了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成为了后来的阿里影业。
再后来,他又创立了欢喜传媒,网罗了宁浩、徐峥、陈可辛等一众大导,风光无两。
此外,董坪还曾一度差点拿下琼州旅游卫视的经营权,虽然后来未能成功,但也足见其能量和野心。
这是个极其精明的投机客,嗅觉灵敏,总能站在风口上。
“另一家是京城华宜兄弟广告有限公司。”
韩三坪继续说道:“这家是兄弟俩搞的,王忠军和王忠垒,背后的靠山是……
这兄弟俩起步是靠做广告积累的第一桶金,在广告界做得风生水起,赚了不少钱。这几年开始涉足影视,投资拍过几部电视剧,比如《心理诊所》,势头挺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