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中影系的反扑
245:中影系的反扑 (第2/2页)华宜兄弟,这就更不用说了。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未来的近二十年里,它都将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里无可争议的巨头之一,造星能力、商业片运作模式都曾引领风潮。
“他们三家联手,”韩三坪总结道:“捧的导演,是冯晓刚。项目已经立项,也是一部瞄准年底贺岁档的喜剧片。剧本大纲据说已经过了,正在加紧筹备。”
冯晓刚……
王盛听到这个名字,并没有感到太多意外。
历史的惯性确实强大。
他没有去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那些原本属于冯晓刚的贺岁片代表作,那么这些项目,或者说类似定位的项目,自然会因为市场需求和导演本身特质而出现,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或许换了投资方而已。
冯晓刚的底子在那里,他对京味幽默、市井生活的把握,以及经过几年电视电影磨练出来的对普通观众口味的洞察,自然会吸引到想要在影视行业掘金的资本。
董坪和华谊兄弟的出现,不过是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97年底那个《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试行办法》……”韩三坪提醒了一句。
“我知道,韩叔。”
王盛语气平静的接口道:“打破了制片权的垄断,给了民营资本独立制片的资格。门槛低了,水自然就活了。”
对于有竞争对手出现,王盛内心并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这是必然。
前两年市场还不够热,机制也不够成熟,他和北影厂(现在的中影集团北影系)算是抢占了先机,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今年,进口片一停,扶持国产片的大旗被韩三坪和他亲手竖了起来,政策和资源都在向这个领域倾斜,市场热度肉眼可见地攀升。
有董坪、王家兄弟这样嗅觉敏锐、手握资本的“野蛮人”想进来分一杯羹,再正常不过。
只是没想到,他们第一个找上的,就是蛰伏已久的冯晓刚,而且直接瞄准了最具象征意义和商业价值的贺岁档。
这既是挑战,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王盛开拓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充满潜力的。
“来者不善啊。”韩三坪在电话那头轻轻吐了口气:“董坪搞资本是一把好手,华谊兄弟在广告营销和地面推广上颇有根基,郑小龙的艺术中心是紫禁城影业的股东,在京城能够争取到不俗的排片,再加上一个憋着一股劲想要证明自己的冯晓刚……这个组合,不容小觑。”
王盛能感觉到韩三坪话语里的一丝担忧。
这担忧并非怯战,而是出于对全局的考量。
中影系引入外部力量,固然有给北影系和他王盛“上眼药”的意图,但客观上,也确实符合“做大蛋糕”的政策导向。
韩三坪作为集团副董事长,主管制片和暂管国产发行业务,他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这个问题,既要维护己方利益,又不能明着打压符合政策的竞争。
“韩叔,您的意思我明白了。”王盛语气轻松道:“市场本来就是有竞争才有活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们想来,那就来好了。”
他顿了顿,语气笃定而自信:“贺岁档的盘子够大,但观众的胃口也更挑剔。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那就市场上见高低吧。”
听到王盛这番表态,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愤懑不平,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期待的心态迎接挑战,韩三坪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他略带欣慰的声音:“好!要的就是你这股子劲儿!你小子心里有数就行。”
他语气一转,重新变得斩钉截铁:“你放心,发行这块有我顶着。只要片子质量过硬,该有的排片、宣传资源,绝不会因为任何非市场因素而少了你的!我倒要看看,他们这套组合拳,能打出几分力道!”
“谢谢韩叔。”
挂断电话。
王盛寻思是不是抽时间带韩佳女出去耍耍,算了,等寒假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