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春风里的约定与生长
第十章 春风里的约定与生长 (第1/2页)正月十五的北京,上元灯节的余温还未散去。叶菲站在公益基金的露台上,望着远处街道上悬挂的红灯笼,手里握着一份刚打印好的文件——那是“启智班”春季学期的课程计划表。风里带着初春的暖意,吹得文件边角轻轻颤动,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即将送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山区学校的课程安排,也藏着无数孩子新一年的期待。
“叶老师,云南宁蒗县希望小学的校长发来视频了,说孩子们已经盼着‘启智班’开课呢!”实习生小林拿着平板电脑跑过来,语气里满是雀跃。屏幕里,宁蒗县希望小学的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围着崭新的“启智班”牌子转圈,校长站在一旁,身后的教室里,李哲团队捐赠的自然科学实验器材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阳光透过玻璃窗,给器材镀上了一层明亮的光。
叶菲凑到屏幕前,看着孩子们冻得通红却满是笑意的脸,眼眶微微发热。“告诉校长,下周我们就把春季学期的教材和光盘寄过去,”她抬手擦了擦眼角,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另外,咱们准备的暖手宝和厚本子,也一起打包发过去,宁蒗县那边春天还冷,别让孩子们冻着。”
小林点点头,刚要转身去回复,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念菲抱着一摞彩色卡纸走进来,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妈,这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做的‘梦想卡片’,每个孩子都在上面写了自己的愿望,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老师,还有的想当医生,咱们把这些卡片寄给山区的孩子,让他们也知道,有很多小伙伴在和他们一起为梦想努力。”
叶菲接过卡片,指尖拂过上面稚嫩的字迹和鲜艳的涂鸦。一张蓝色的卡片上,画着一个穿着航天服的小人,旁边写着:“我想当宇航员,带山区的小朋友去太空看星星——北京小宇”。“太有心了,”叶菲把卡片抱在怀里,眼里满是暖意,“咱们把这些卡片夹在教材里,每个山区孩子的课本里都放一张,让他们翻开书就能看到这份心意。”
念菲笑着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对了妈,我还整理了一份英语游戏教案,专门针对山区孩子的英语基础设计的,里面有‘单词接龙’‘情景对话’这些简单又有趣的游戏,到时候可以让山区的老师照着教案带孩子们玩,既能学英语,又能增加课堂互动。”
叶菲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念菲用彩色笔标注的重点——“游戏难度:初级,适合小学1-3年级,所需道具:单词卡片、小贴纸”。“你考虑得真周到,”叶菲抬头看向念菲,语气里满是骄傲,“之前有山区老师跟我反映,孩子们学英语总觉得枯燥,有了这些游戏,孩子们肯定会喜欢上英语课的。”
两人正说着,李哲拎着一个大大的纸箱走进来,脸上带着赶路的风尘:“叶菲、念菲,给你们带了好东西!”他打开纸箱,从里面拿出几台小巧的平板电脑,“这是我们‘启智教育’新研发的便携式学习设备,专门针对山区学校的网络环境设计的,就算没有网络,也能离线播放课程视频,还能记录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方便老师跟踪辅导。”
念菲立刻凑过去,拿起一台平板电脑摆弄起来。屏幕亮起,首页上出现了“自然科学”“英语乐园”“绘本阅读”三个板块,点击“自然科学”,里面立刻跳出了萤火虫发光、种子发芽的实拍视频,画面清晰,讲解通俗易懂。“太好用了!”念菲眼睛亮了起来,“这样就算山区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孩子们也能看到生动的课程视频了。”
李哲坐在沙发上,喝了口热水,继续说道:“我们还在设备里预装了‘名师答疑’功能,山区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录制视频提问,城里的名师会定期回复,相当于给孩子们请了‘线上辅导老师’。另外,这些设备都是防水防摔的,孩子们在户外使用也不用担心损坏。”
叶菲看着平板电脑,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去年冬天在贵州村寨,孩子们围着旧电视看课程光盘的场景,那时的电视信号不好,画面总是卡顿,孩子们却看得格外认真。如今有了这些便携式学习设备,孩子们就能更方便地学习知识了。“咱们先给云南宁蒗县希望小学寄10台过去试点,”叶菲对李哲说,“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到其他‘启智班’学校。”
李哲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对了,我们公司还计划在今年暑假组织‘启智夏令营’,邀请山区‘启智班’的孩子来北京,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还能和北京的孩子一起上课、做游戏。我已经联系了几家企业赞助,负责孩子们的交通和食宿费用,你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叶菲和念菲异口同声地说。念菲激动地拉着李哲的胳膊:“李叔叔,到时候我可以当志愿者,带孩子们参观学校,还能给他们上英语课,教他们做英语游戏!”
李哲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有你帮忙,孩子们肯定会更开心。我们还计划邀请北京的名师给孩子们上课,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拓宽眼界。”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温暖而明亮。叶菲看着手里的“启智班”课程计划表,心里满是期待——新的一年,有了这些新的课程、设备和活动,山区的孩子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知识,离梦想更近一步。
与此同时,陈默正坐在外交部的会议室里,手里握着一份面试通知。上周,他顺利通过了外交官资格考试的笔试,今天要参加面试。会议室里,其他考生都在紧张地复习资料,陈默却想起了在贵州村寨的日子——孩子们围着他问“外交官是不是能去很多国家”“能不能帮我们带外面的书回来”,那些纯真的问题,像一束束光,照亮了他的梦想。
“下一位,陈默。”面试官的声音传来,陈默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走进了面试室。
面试室里,三位面试官坐在桌后,目光温和却带着几分严肃。“请你谈谈为什么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主面试官开口问道。
陈默挺直脊背,眼神坚定地说:“去年冬天,我和家人去贵州的一个村寨做公益,看到那里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却对知识充满渴望。他们问我,能不能帮他们带外面的书回来,能不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梦想。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外交官,推动国际教育公益合作,让山区的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起山区和外界,让更多的爱和希望传递下去。”
面试官们对视一眼,眼里露出赞许的目光。一位女面试官接着问道:“如果将来你被派往国外工作,如何在外交工作中推动教育公益事业?”
“我会主动联系当地的公益组织和华人社团,”陈默认真地回答,“一方面,争取他们对中国山区教育的支持,比如捐赠图书、设备,或者组织志愿者去山区支教;另一方面,也会把中国的教育公益模式分享给他们,促进中外教育公益经验的交流。我相信,教育公益是不分国界的,通过合作,能让更多孩子受益。”
面试持续了半个小时,陈默从容地回答了面试官的所有问题,脸上始终带着真诚的笑容。走出面试室时,他拿出手机,给念菲发了一条消息:“面试很顺利,等我的好消息!”
没过多久,念菲就回复了:“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对了,我和妈妈、李叔叔正在讨论‘启智夏令营’的事,暑假的时候,咱们一起带山区的孩子参观北京好不好?”
陈默看着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想象着暑假里,自己带着山区的孩子参观科技馆,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指着航天模型问东问西的场景,心里满是期待。“好啊,”他回复道,“到时候我可以给孩子们讲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让他们了解更多元的世界。”
柏林的春天,终于驱散了冬日的寒冷。王剑坐在办公室里,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亲子共读”模块的上线数据——上线两周,用户参与量突破了三万,有超过五千个家庭通过模块参与了公益捐赠,累计捐赠金额达到了五万元,这些钱已经全部转到了叶菲的公益基金,将用于给山区学校购买图书和文具。
“王总,这是‘亲子共读’模块的用户反馈报告,”助理安娜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有家长说,这个模块让他们和孩子的互动变多了,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就玩手机,现在每天都会主动拉着家长一起读故事、做游戏。还有海外华人家长反馈,希望能增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古诗词、传统节日故事,让孩子在学英语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国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