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晚香园归闻戏讯,念谋分院助戏班
第234章 晚香园归闻戏讯,念谋分院助戏班 (第2/2页)“是!”
阿点头,把手里皱巴巴的纸展开。
那是张戏单,用毛笔写着“新排大戏《刘关张桃园结义》,改编自蓝星经典故事”。
上面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还是不难看出写字之人的功力。
“我问了戏班的伙计,说是有个从盛京来的学子,把抄本送给了班主,还跟他们讲了故事里的义气。”
浅醉笑了,脸颊的疤痕在阳光下几乎看不见。
“真没想到,咱们的戏真的传开了。”
时念望着那张泛黄的戏单,心里那点因许澜沧出现而产生的滞涩,忽然就散了。
她想起毕怀青亲手种的菊花、永州书院里抄诗的学子、知府夫人说“小郎爱听故事”时的温柔。
原来永州的文化土壤,早已被毕怀青打理得松软。
百姓日子安稳了,才有余力追求精神的滋养,只待一阵风,就能长出新的庄稼。
“这一点也不奇怪。”
时念的声音里带着释然,笔尖在纸上写下“永州分院筹备计划”几个字,笔锋坚定。
“毕知府兴官学、薄赋税,百姓能吃饱饭、孩子能读书,自然有余力看戏、读诗。”
“咱们的故事能在这里扎根,不是因为运气好,是因为他们本就盼着些新鲜的的东西。”
盼着义气,盼着公平,盼着像故事里那样,普通人也能当英雄。
就像蓝星诗里写的“生当作人杰”。
无论在盛京还是永州,无论对书生还是农夫,渴望被尊重、被激励的心思,从来都是一样的。
“那咱们是不是能在永州开分院了?”
阿福搓着手,眼里的期待藏都藏不住,身子往前凑了凑。
“我瞧着西街的铺面就不错,离聚乐班的戏园近,来往的人也多,咱们把戏楼一搭,肯定热闹!”
“急什么。”
时念笑着敲了敲他的脑袋,语气里带着无奈的宠溺。
“先把《三国演义》的全套戏本整理出来,让乔章林和杜元介把故事里的细节补全,再送些新抄本给聚乐班。”
“既然他们肯演、敢演,咱们就帮衬着些,让故事更像样些。”
她想起李庚生说的“戏班的根在戏文里,戏文没魂,戏就立不起来”。
永州的戏班愿意学、愿意传,她便该递把梯子。
让蓝星的故事不仅能演,还能演得有血有肉,让这些东西,真正融进百姓心里。
吴婶端着荷叶饭从厨房出来,碧绿的荷叶裹着糯米,还冒着热气。
掀开时,排骨的香混着荷叶的清苦漫开来。
“先吃饭!天大的事也得垫垫肚子,饿着肚子可想不出好主意。”
她往时念碗里夹了块炖得软烂的排骨。
院外的阳光透过葡萄叶,在饭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混着饭菜的香、药香和淡淡的桂花香,酿出种踏实的暖。
阿福还在眉飞色舞地讲戏园里的细节。
浅醉和晚晴听得入神,乔章林经过听见“桃园结义”,也忍不住停下脚步。
时念夹起一块排骨,糯米的软糯混着肉香在舌尖散开。
还有淡淡的荷叶清香,暖得人心头发烫。
或许,这就是她一直想做的。
不是颠覆南齐的制度,不是争权夺利。
而是让那些被埋没的、被轻视的故事与精神。
能堂堂正正地站在阳光下,被普通人看见,被真心喜欢,被永远记住。
“对了念姐!”
阿福嘴里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抬起头,嘴角还沾着糯米。
“聚乐班的班主还拉着我不放,问能不能请咱们院里的师傅去指点指点?”
“说他们排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时,总觉得少了股辩理的硬气,不像念姐你讲的那样……”